留意見(《聞一多年譜長編》)!這樣一個人,居然會率先響應學潮,實在是件出人意料的事。
其實也不意外,聞一多在愛國的問題上是從不含糊的。1917年段祺瑞政府參加“一戰”後,英國招工局來招收華工譯員,清華學生視此為報國之途,錢宗堡、吳澤霖等報名被錄取,但臨行事洩,錢、吳被學校強制帶回,並擬給予記大過處分,聞一多為之大呼:“愛國無罪!”“愛國的權利,不容剝奪!”這句話被同學認為“十分精闢”,傳揚一時(吳澤霖《老友一多二三事》)。
所以當日清華召開57人會議,討論是否參加“五四”時,聞一多說:“清華住在北京,北京學生救國,清華不去參加。清華,清華,難道你真的不算是中國人的學校了嗎?”(聞立鵬《血土》)此次會上,聞一多當選為學生代表。7日,學生代表團正式成立,聞一多任職於秘書部。
聞一多在5月17日的家信中,向父母敘述了自己對五四運動的看法:“國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強權,無公理,全國懵然如夢,或則敢怒而不敢言。賣國賊罪大惡極,橫行無忌,國人明知其惡,而視若無睹,獨一般學生取冒不韙,起而抗之。雖於事無大濟,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同時聞一多對清華大學在運動中的表現感到十分驕傲:“此次北京二十七校中,大學(指北京大學)雖為首領,而一切進行之完密、敏捷,終推清華。……清華作事,有秩序,有精神,此次成效卓著,亦素所習練使然也。”對自己在代表團中的作用也頗感自豪:“男與八哥均在秘書部,而男責任尤重,萬難分身。”並告訴父母,他決定暑假不回家,在學校參加愛國活動:“男在此為國作事,非謂有男國即不亡,乃國家育養學生,歲糜鉅萬,一旦有事,學生尚不出力,更待何人?”
他的一位同學這樣記述了聞一多在運動中的表現:“聞一多則埋頭苦幹,撰通電、寫宣言、制標語,做的是文書的工作。他不善演說,因為他易於激動,在情緒緊張的時候滿臉漲得通紅,反倒說不出話。”(梁實秋《談聞一多》)
最能體現聞一多的熱情和勇氣的是6月4日的遊行。前一天(3日),北京學生恢復了一度中斷的街頭演講,立刻遭到政府的嚴厲鎮壓,清華大學進城的百餘名學生全部被捕。但第二天仍然有一百六十多名清華學生進城,執行市學聯上街演講的決議。聞一多本來被分配做文書工作,一向不參加演講,但這天也和大家一起出發了,而且行前也帶備了水壺乾糧和洗漱用具,做好了坐牢的準備。
6月16日,全國學生聯合會在上海成立。聞一多作為清華代表,參加了旋即召開的學聯常會。6月27日,全國學聯第一次臨時幹事會討論了日刊出版問題,聞一多正式擔任學生聯合會日刊編輯。
8月5日,全國學聯舉行閉幕式,孫中山在會上演講,給聞一多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孫中山在演講中指出:“惟學界此次舉動,差強人意。蓋以革命經驗而言,其弊亦覆在乎不統一。”聞一多對“五四”的看法明顯受此影響,直到1945年,聞一多還認為,因為當時工人沒有起來,所以五四運動算不得成功,他的看法是:“當初五四運動是一個零碎的青年運動,沒有組織,慢慢才出現群眾的運動,那時由於國民黨的加強,這運動轉成了一個具體的政治運動:由於一個黨派,有組織的集團的接受和領導,於是這運動有了結果。當時我們感激國民黨,感激孫中山先生的領導。”(1945年5月3日聞一多在“五四青年運動座談會”上的發言)所以他一直擁護國民黨,擁護蔣介石的“一個領袖,一個黨派,一個政府”。
而他對國民黨產生懷疑,並最終分道揚鑣,也與“五四”有關。1944年,國民黨政府將原來定在5月4日的青年節改成了3月29日,這引起了素崇五四傳統的西南聯大師生的強烈不滿,到了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一書中正式提出要“恢復儒家的偉大傳統”,聞一多簡直忍無可忍了,他在《八年的回憶與感想》中寫道:
《中國之命運》一書的出版,在我一個人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我簡直被那裡面的義和團精神嚇一跳,我們的英明領袖原來是這樣想法的嗎?“五四”給我的影響太深,《中國之命運》公開的向“五四”宣戰,我是無論如何受不了的。
聞一多一度擁護國民黨是因為他“愛國”,他後來反對國民黨是為了要求“民主”和“進步”。這種種態度無不與“五四”精神息息相關。聞一多曾嚴厲抨擊西南聯大當局“膽小怕事,還要逢迎”,他在1944年5月3日的“五四”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