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1 / 4)

父親名晉肅,他當避父諱,不得舉進士。李賀遭讒落第,愁苦鬱悶,後來雖然做了奉禮郎(也是個九品官),可惜27歲就英年早逝了。

晚唐詩人羅隱年少時就已詩名遠揚,而且常以詩文諷刺現實為民請命,並自編其文為《讒書》,因此聲名更著。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羅隱也因為《讒書》而深受當權者痛恨憎惡,以至於考了十回進士都是“解名盡處是孫山,羅隱更在孫山外”。所以他的朋友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天下大亂,羅隱的老鄉、靠農民起義起家的錢鏐自立為吳越王,羅隱才得以在政府部門就業,做了錢塘令。

著名詩人們都是先學習後就業,但唐代詩人中還有一個先就業後學習的典型,他就是孩子們非常熟悉的《小兒垂釣》那首詩的作者胡令能。胡令能外號“胡釘鉸”,是莆田(位於現在的福建省)城裡一個以修理鐵器木器為生的手工業者,卻因為對詩歌的熱愛和一點點天賦而為人所知,青史留名,如此人生,不亦樂乎!

第52章 孫思邈心繫蒼生的職場藥方

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都非常認可“人生四大喜事”的說法,就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金榜題名對於十年寒窗鐵硯磨穿的讀書人或士子來說,確確實實是一劑讓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的興奮劑。唐代詩人朱慶餘在科考成績揭曉之前寫下了“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的佳句,與他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孟郊則在榜上有名之後唱出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絕調。

然而,同為唐朝人的孫思邈卻對科舉考試一點也不感冒,甚至唯恐避之不及,更讓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是,他曾數次拒絕了幾代皇帝親自發來的希望他進京做官的邀請函。

那麼,孫思邈是怎麼想的呢?他有著什麼樣的追求呢?

孫思邈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並非附庸風雅之輩。他自幼天資聰穎,與眾不同,七歲上學時就能“日誦千餘言”,弱冠之年已通曉諸子百家,尤善談老莊道家之學,並且還喜好鑽研佛教典籍,被人稱為“聖童”。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朝野士庶,威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缺而弗論”,孫思邈生活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卻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求仕之路,選擇了懸壺濟世救民於苦痛的行醫生涯,這與他自己幼年的一段經歷密不可分。

孫思邈小時候曾經患過風疾,為了治病,父母帶著他到處登門求醫,最後雖然把他的病治好了,但他們家卻已是家產罄盡,徒有四壁。因為時時想起自己的痛苦經歷,而且經常耳聞目睹老百姓們“看病貴、看病難”的窘境,孫思邈早早就立志做一名蒼生大醫,為廣大民眾解除身體和精神痛苦,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以歷代名醫為榜樣,刻苦鑽研醫藥典籍。對於診療疾病的方法、採藥的常識、製藥的程式和養生保健之術,凡有一事長於己者,他總是不遠千里,伏膺取決。所以,在二十歲左右時,孫思邈已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

孫思邈不但重視書本知識,善於學人所長,而且極為注重實踐。他走遍了家鄉關中的山山水水,而後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南下到現在的四川考察風土人情,採集藥材,煉製丹藥,並沿途為百姓施診治病。他此次南行豐富了醫藥知識,開闊了視野,積累了實踐經驗。他在峨眉山道士處得到了高子良服柏葉法,在江州(今重慶江津)治癒了湘東王的腳氣病,為梓州(今四川三臺)刺史李文博治癒了消渴病(類似於現在的糖尿病)。在此期間,他親自為600多名麻風病人做過治療。歸途中又為梁州(今陝西漢中)漢王李元昌治療水腫,為隴州韓府君用馬灌酒治療風疾,都獲得了成功,還用瞿麥丸治癒了一位中流矢計程車兵,使其身上的箭頭在服藥後自行脫出。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伴隨著一個個人的成功救治,孫思邈的名氣越來越大,逐漸傳到了皇帝老倌的耳朵裡。有著貪生怕死、夢想長生不老光榮傳統的皇帝們一個接一個地向孫思邈拋來媚眼,希望他朝朝暮暮一刻不離地侍奉在“國家一把手”身邊,時刻準備著為偉大領袖消災祛病。

據說早在隋朝開皇年間,隋文帝就曾邀請孫思邈入朝擔任國子監博士,卻被孫思邈以生病為由推辭了。

隋末唐初改朝換代之際,為了躲避戰亂和朝廷徵辟,孫思邈隱居太白山,後又隱居終南山。唐武德年間,他與熟諳佛教“醫方明”的道宣法師相識,二人結為知交,每一往來,談論終夕,最後二人在醫學上都獲益匪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