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部分(2 / 4)

小說:攪亂三國 作者:冷如冰

真多,看來荀尚書令、毛尚書、崔尚書都已經被牽扯其中。這麼多高官牽扯進這場通敵風波中,看來反叛之事也不是空穴來風,怪不得曹公不敢立即回許都,要先進行大清理了……”

所有中立的群臣在聽聞毛玠親口承認有“信函“一說時,自然而然的把目光轉向看了看一旁梗著脖子孔融看了看。

孔融這個愣頭青立即不打自招的大聲反駁道:“古往今來,就算兩軍對陣之時,雙方官員有些書信往來在正常不過。怎麼就斷定是通敵了,叫那個欺君罔上的曹智出來,讓他把那些書信拿出來,我要當堂辯駁……”

孔融的要求肯定不會被實現,因為大部分信已經被曹智燒了,這在今日的滿朝文武之間也早有傳聞之事。孔融的叫囂只是印證了他們的小道訊息的真實性,並沒有引起他們與孔融一樣,多大的同仇敵愾。

“孝先不必為我求情,我就是要罵那個欺君奸賊,不顧聖賢,不顧君君臣臣,竟要受封為公,他這是有了賊心,要學當年的‘王莽’……。 臣雖然已是待罪之身,但臣今日還是要懇請皇上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

從崔琰義正言辭中不難看出,他是絕對忠於漢室的,在不辯駁自己被曹智定下的罪行的同時,還要繼續上奏主張不封公封王,來增強漢室實權。

但此舉不是嚴重損害了曹智和其團隊的利益嗎?也是在此時李儒等人不願看到的。甚至崔琰將曹智比作當年“代漢”的王莽一般的人物,這在這種場合被宣揚是絕對不行的。

經過崔琰這一澄清,事情很明顯了。在陽武袁紹大帳發現眾多“通敵”信件的事不是子虛烏有,曹智也是藉此要進行大清洗。而曹智要成為“吳公”,成為東漢歷史上最有地位,最有實權的一名大臣,甚至還昭顯了其“篡漢”之心。

崔琰的這段話讓群臣譁然的同時,也讓龍椅上的劉協坐直了身子。畢竟關乎他的帝位,他不免有些緊張。

“臣等敢以性命保證曹公乃忠君愛國之士,一生只效忠漢室,輔佐皇上,絕無‘謀反、代漢、篡漢’之意,請皇上明鑑!”李儒等高官在崔琰的語出驚人之下,紛紛跪倒在劉協身前,為曹智開脫道。

劉協驚疑不定時,今日擔任宮衛守值要務,一直站在劉協身後的許褚,突然跑了出來,也有樣學樣的跟著李儒等人大呼小叫道:〃主公絕無當皇帝的意思,他頂多想當個丞相。。。。。。”

〃噢!”

丞相,是古代中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秦時分置左右,漢高祖即位,只設一丞相。漢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改稱大司馬。是全國最高軍政首腦,與丞相、御史大夫並稱三公。

但之後的東漢歷史時代裡,東漢各皇帝們為了增強自己的皇權,一直就沒有設丞相這個職務。也就是董卓扶持劉協成為獻帝后,自封了一個丞相之職,意指自皇帝之下,就是他總領了百官和全國事務了。

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廷杖之刑

董卓在這個丞相位置上是風光了多年,但也被全國的諸侯聲討了多年。照愣頭愣腦的許褚突然迸出來的意思,曹智雖然被獻帝一再的加官進爵,但還是有意任丞相之職的意思。

許褚這樣直白的表術曹智有意當丞相,在公開場合還是第一次,也是絕對恰到好處的一次。

從那聲〃噢〃中不難聽出群臣的釋然,和獻帝的大鬆一口氣。

獻帝剛才還怕曹智惦記他的帝位,現在透過許褚這麼突如奇來的一鬧,瞭解了曹智只是想在官職上再進一步,真正做到位極人臣。這對獻帝來說太簡單了,也太好了。獻帝差點就要立即頒召,拜封曹智為丞相。

但卻被傻乎乎的許褚打斷道:〃我說錯什麼了嗎?這的確不是曹公自己說的,我也就是聽他和荀軍師等幾人在閒聊時提到過。。。。。。”

許褚這個愣頭青是把肚子那點事全倒了出來,他說這番話主要是在李儒、郭嘉等人瞪眼和頻頻搖頭下,才小心的解釋一下,沒想到是越描越黑著。

〃皇上休要聽這許褚胡說,還請皇上快快聖裁孔融與崔琰等人!〃李儒在許褚意外攪局之後,要儘快將皇帝和群臣的注意力拉回通敵案的審判上來。不能在讓眾人糾纏和關注於曹智為丞相之事上,因為在李儒看來,現在提這個,還不是時候。

在李儒一邊吸引劉協等人重回計劃好的議事日程上,一邊狠瞪一眼來瞎起勁的許褚,要他立刻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去,不要再來瞎添亂。

正當許褚唯唯諾諾的起身往獻帝的龍椅後挪動時,獻帝卻是非常高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