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小說:從乞丐到元首 作者:垃圾王

區,叫布里吉特瑙。由於它是工業區,居民混雜,猶太人之多僅次於利奧波德區,它也是個過路區,許多居民用此地作為向上爬的落腳點。曼納海姆離多瑙河約半英里之遙,是一座大樓,座落在梅爾德曼大街25—27號,可容納500名單身漢。

這是座現代化建築,建成不到五年。由於裝置較好,維也納的某些中產階級的居民竟然為其“豪華”而感到吃驚。主樓內有一個大型餐廳、燈光明亮;牆的下半部還用綠瓷磚鑲嵌,給人以溫暖感。食物全在櫃檯上供應,只要將餐券塞進當時極先進的裝置——自動機即可。食物的價格很便宜,質量好,量也足。一碟蔬菜加烤肉只需19個銅幣,再加4個銅幣便可飽餐一頓。

隔離房間內還有10多個煤氣爐,專供付不起飯錢的人使用,客人可免費“用最好的廚具”烹煮自己的便宜的飯菜。主食是馬鈴薯;人們最喜歡做的是有肉或無肉的馬鈴薯餅。他們聯合起來,無工作的在公寓裡燒飯,有工作的則購買原料。

廚房外,只3步樓梯遠,便設有一個閱覽室,裡邊放有10多張閱覽臺。此外還有許多閱覽室、娛樂室;還有一個圖書館和一間“寫作”室——在那裡,10多個人可同時從事自己的事業:一個匈牙利人將硬紙板切成明信片,並在遊藝場的各酒廳出售;一個老人將報上登載的已訂婚的夫婦的姓名抄錄下來,賣給商店。

宿舍有好幾座,與收容所一樣整潔;但是,大多數單身漢都喜歡獨佔一間小房——長約7英尺,寬5英尺,僅能容納一張小桌、一個衣架、一面鏡子、一個夜壺、一張很窄的小鐵床。床上用品包括一張分成三段的床墊,馬棕充填的枕頭,兩張毯子。床單一星期換兩次——對任何一個在此居住的下層人說來,這都是奇蹟中之奇蹟。這些小房可不是毫無生氣的牢房,除了足夠的人工照明外,每房皆有窗戶。每層樓內均有許多洗碗臺、洗腳槽和洗手間;在地下室內還有10多個淋浴室。公寓裡還有裁縫店、理髮館、補鞋器和洗衣間。此外,還有長長一排乾淨的物皮箱,供需要存放衣物的住客租用。

公寓的總管以嚴明著稱。他堅持住客應嚴格遵守規章制度:白天必須離室;娛樂室內只能玩跳棋、象棋和骨牌;大聲吵鬧或喧譁者,不管是爭論還是歡笑,均可能被開除;公寓內可飲葡萄酒或啤酒(畢竟,這裡是維也納),但烈性酒則一律嚴禁;必須愛護市府的財產(“不準在床上站立”)。公寓內的住客犯紀律者很少;大部分住客均真誠地努力工作,以期有朝一日重新受人尊敬。

阿道夫·希特勒就是在1910年2月來到這座專供無家可歸的人們居住的住宅的。他交費後(每天半個克朗,若以星期計則更便宜),經消毒和淋浴,便住進了一個小室(據現在的住客講,是在三樓)。收容所的裝置雖然不錯,但由於這個慈善機關不像收容所那樣正規化,他覺得自己較像個人。

不到一星期,漢尼希便來到了曼納海姆,因為一星期當四天僕人便足夠了。於是,他又重新照管希特勒,令他在“寫作”室內靠窗的長臺前坐下——當然是帶著作畫的各種原料。很快,希特勒便畫成了不少與明信片一般大小的畫兒。他畫得很慢,但很用心,將畫中或照其中的維也納市景摹下來。

沒費多大氣力漢尼希便將這些畫在遊藝場的酒廳裡賣了出去,並將半數收入歸己。但是,他很快發現,大畫賣價更高。

於是,希特勒便轉畫水彩,畫的是維也納景色,每天一幅,畫幅約等於兩張明信片大小。

幾個星期後,兩人合夥所得的果實,以及曼納海姆的較舒適的生活條件,便拯救了這兩位青年,使他們免受寒冷和窮困的折磨,也使他們不再帶著咕咕叫的肚子上床。希特勒滿心歡喜,因為他可在用瓷磚砌的淋浴室裡洗得乾乾淨淨。由於他只有一件襯衣,每隔幾天,便在洗澡時將它洗乾淨。他雖然較先前富裕,但仍買不起衣裳,他穿的依舊是粘的消毒劑的破衣。加上長髮和鬍子,他的外表還是很不體面的。

溫暖和食物使他對政治產生了某種興趣。他常把“寫作”室變成爭論或演講的場所。這裡是曼納海姆的知識階層,就是說,那些對文學、音樂和藝術稍為熟悉的人們,一般是高中層階級的知識分子(約15至20人)常常聚首的地方。

“舉止正派”的工人也可進去。阿道夫成了這群人的領袖,他長篇大論地抨擊政治上的腐敗,就像世界各地住在平民街上潦倒的人們之所為者。這些講演(有時蛻變為叫罵比賽)有時也在工作日裡舉行。如果在公寓的另一盡頭的房間內發生政治爭論,儘管希特勒在工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