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後金國統治集團對明廷的備戰,積極準備迎接。雙方的戰爭氣氛日益緊張,戰爭的烏雲越積越濃。
腐朽的明朝雖然積極主戰,但行動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他們全部的備戰過程,幾乎為努爾哈赤牽著鼻子走。
最初,明廷將出師日期,定在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天命三年)六月,因為兵餉不濟,將不出關,兵不聽調,無法如期出師。
萬曆皇帝旨令說:“總兵官以下若有不從命的,可按軍法從事,立即處斬。”
同年七月,努爾哈赤統帥大軍攻破清河城,全遼震動。這一訊息很快傳到京師,皇帝再次震怒,下旨嚴歷責備督臣說:“清河被陷,敵勢猖狂,各個總兵官仍然逗留在關內,都不肯先驅赴敵,所謂禦敵之忠心究竟哪裡去了?”
在努爾哈赤蠶食遼邊,不斷地向遼左腹地推進的牽動下,明廷將出師期限又定在八、九月間。
但是,等到八月已經期滿時,總兵官杜松仍然沒有出關,出師的日期仍無訊息。
根據八月份兵部報告:援遼兵馬只有宣大、山西已經起程,其他各路兵馬都沒有籌辦。
四個月以後,即萬曆四十六年十二月,各路兵馬稍集。可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所集結的官軍,經過楊鎬查點,報告給皇帝的結果是:西方所調的兵馬,僅僅馬林所部經過了挑選,其他各路都是老弱不堪的兵卒,不能參戰。
根據調兵情況,萬曆帝不得不再下嚴旨:“命令各地督撫各官,必須嚴令各鎮、道等官員,務必挑選精兵良馬,指定由現任官員統領,以期抵達遼邊。如果仍然像以前那樣以老弱充數,不經選拔,且逗留不進的話,將從重處置。”
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天命四年)二月,明朝各路兵馬,經過一年多的籌辦,終於相繼到關了。
經略楊鎬,薊遼總督汪可受,巡撫周永春,巡按陳玉庭等,共同商定出師日期。初定各鎮、道官員於二月十一日到達遼陽演武場集中,酌定兵馬,分為四路。
西路,即撫順路,以山海關總兵官杜松為主將,率保定總兵王宣。原任總兵趙夢林、都司劉遇節、原任參將龔念遂等官兵二萬餘人,以分巡兵備副使張銓為監軍,由瀋陽出撫順關,沿渾河右岸(北岸),入蘇克素滸河谷,從西面進攻赫圖阿拉。
南路,既清河路,以遼東總兵官李如柏為主將,率管遼陽副總兵事參將賀世賢,都司張應昌,管義州參將事副總兵李懷忠,遊擊尤世功等官兵二萬餘人,以分守兵備參議閻明泰為監軍,推官鄭之範為贊理,由靖河出鴉鵑關,從南面進攻赫圖阿拉。
北路,即開原路,以原任總兵官馬林為主將,率開原管副總兵事遊擊麻巖、都司鄭國良、遊擊了碧、原任遊擊葛世鳳等官兵二萬餘人,以開原兵備道金事潘宗顏為監軍,岫巖通判董爾利為贊理。開原路由清安堡出,趨開原、鐵嶺,從北面進攻赫圖阿拉。
東路,即寬甸路,以總兵官劉蜒為主將,率管寬甸遊擊事都司祖天定、南京六營都司姚國輔、山東管都司事周文、浙兵勞備禦周翼明等官兵一萬餘人,以海蓋兵備副使康應乾為監軍,同知黃宗周為贊理。
同時,明朝脅迫朝鮮國王李澤,派都元帥姜弘立、副元帥金景瑞領兵一萬三千人,受總兵官劉綎節制,並以管鎮江遊擊事都司喬一琦為監軍。寬甸路由涼馬佃出,會合朝鮮軍,從東面進攻赫圖阿拉。
遼陽和廣寧為明朝遼東的根本重鎮,派原任總兵官前府企書官秉忠,遼東都司張承基領兵駐守遼陽;又派總兵官李光榮戍守廣寧,以防蒙古貴族旗兵。並以管屯都司王治勳總管督運各路糧草。
明朝四路兵馬,合計八萬多人,加上朝鮮援兵,共十萬多人馬。
卻說明軍各路官兵部署就緒,經略楊鎬宣佈軍紀、軍令如下:若有遲誤軍期或逗留不進的,大將以下者論斬;官軍有臨戰不前的,立即斬首;各軍兵卒以衝鋒陷陣、破敵立功為主;不許臨陣爭割首級;當敵人敗走以後,准許割取敵人首級報功;若是敵軍未敗,就先行爭割首級的,無論官兵,立即處斬;等等。
共申明軍令、軍紀一十四項,官兵有違令者,立即斬首。
為了殺一儆百,以振軍威,楊鎬拿出尚方寶劍,命令道:“將那個在撫順關失守時,臨陣脫逃的指揮——白雲龍梟首示眾!”
這時候,在演武場的東南角上,有一個斷頭臺,劊子手把白雲龍綁在柱子上,只見那劊子手的大刀一揮,忽聽卟哧一聲,白雲龍的人頭骨碌碌滾到斷頭臺下邊去了,有一個傳令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