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小說:房價博弈 作者:津夏

發生了什麼,也可以為了住房的統計而統計,但是這些並沒有使國內絕大多數民眾改變自己住房不是投資而是消費的觀念,同時也改變不了民眾對為統計而統計的質疑。權威的統計不能改變現實生活的內在邏輯,也不能改變我們絕大多數民眾購房就是消費的觀念。

對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質疑,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其質疑的主要方面有,一是CPI涵蓋範圍的侷限和統計權重的偏差,從而使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相對偏低;二是CPI指數與房價的關係。對於這兩個方面的質疑,國家統計局曾多次出面解釋與說明,但是市場並沒有因為他們的解釋與說明得以理解,反之,國家統計局越是解釋,中國的CPI指數體系所顯示出的問題就越多,市場越是無法接受。

現在要問的是,CPI對我們的經濟生活真是這樣重要嗎?為什麼市場與民眾對它會如此關心?一般來說,在國際上,CPI的政策作用主要是把物價水平變動作為制定相關政策的法律依據(如調整工資、發放養老金等)及政府宏觀決策的參考。比如在中國,人們就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來判斷目前中國經濟處於前所未有的“高增長、低通膨”的大好時期。而政府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不同,所出臺的宏觀經濟政策也就不一樣。可以看到,CPI於民眾的經濟生活是如此重要,與政府宏觀經濟政策關係如此密切,那麼市場與民眾對CPI關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那麼,目前國內政府公佈的CPI指數基本上能夠反映不同階層居民實際生活感受嗎?比如國家統計局7月18日釋出了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漲1�3%,但該指數與居民感受差別則較大。比如,央行的二季度調查顯示,對CPI,民眾的真切感覺卻恰恰相反,是物價上漲幅度很快。即居民對“物價過高”判斷的佔比升至,較上季提高個百分點,物價滿意指數降至,比上季下降3個百分點,降幅較大,城鎮居民對物價上漲反應強烈。CPI走勢為什麼與民眾感覺相背離呢?是居民個別感受與總體狀況的差異,還是與中國CPI指數質素不高有關呢?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解釋,他們對CPI的編制,是按照國際通行做法,無論CPI的調查內容還是編制程式與方法上都是科學的。比如編制CPI所用資訊與權重是依據全國12萬戶城鄉居民家庭調查資料中的消費支出構成確定的。因此,中國現行的CPI統計反映了居民消費價格的實際變動情況,CPI指數資料的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

在這裡,有幾個問題必須釐清,既然央行調查的結果是由個別感受性與總體平均狀況差異造成的,那麼12萬戶城鄉居民家庭調查對13億人口來說是總體水平還是個別感受呢?如果12萬戶城鄉居民家庭調查可以看做是總體平均水平,那麼央行的問卷調查無論其樣本有多少,不也是可以得出同樣總體平均水平結果嗎?如果不是這樣,那麼這12萬戶城鄉居民家庭調查與13億人口相比同樣不也是個別感受嗎?還有,12萬戶城鄉居民家庭樣本選擇也會有時空上的差異,調查所得出的結果同樣是概然的。如果把這種概然的結果當做一種全然的結論,其科學性同樣令人質疑,它根本就不可能是現實中的客觀必然反映。

還有,在本人看來,居民物價水平感受與CPI的差異,最大的問題可能出在CPI指數與房價關係的理解上。因為,就目前中國情況來看,房地產作為國內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不僅在GDP、國內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過高(在一些特大城市,比如北京2005年房地產佔GDP比重超過1/3以上,房地產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1/2以上),而且帶動了50多個產業的發展。因此,房價的變化必然會對整個經濟的價格水平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房價的理解不同,就可能得出不同的宏觀經濟的資料。

對於CPI指數與房價的關係,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說法,無論是按照國際慣例,還是從實際情況考慮,商品房價格是不應該直接計入CPI的。一是出於國民經濟核算的需要,CPI的統計口徑必須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消費分類保持一致。從統計核算角度看,對購房的人來說,更多的是將自己的流動資產轉為固定資產,因而購買商品房通常屬於投資範疇,而不屬於消費行為。二是商品房購買與當期消費不同步,購買支出與當期實際住房消費不對等。也就是說,由於商品房是一種投資品,那麼對住房購買只能是屬於投資行為而不屬於消費行為,因此,住房的價格變化與CPI指數無關。

在這裡,國家統計局無論把商品住房作為投資還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