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小說:青年不可不知Ⅱ 作者:兩塊

,應當負刑事責任。在我國,已滿16週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16週歲是法定的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對已滿16週歲的人,不論其何種犯罪,法律均要求其承擔法律責任。已滿14週歲不滿16週歲是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這個年齡的人犯法律規定的罪才負刑事責任。故意殺人罪是嚴重的刑事犯罪,是刑法打擊的重點,故此罪追究刑事責任的年齡較一般刑事責任年齡16週歲低2歲,即14週歲。已滿14週歲不滿18週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

(4)在主觀方面,必須具有殺人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所謂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比如為了殺死他人,用刀捅被害人心臟,割下被害人頭顱,致其死亡。所謂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比如,在毆打中,用刀捅被害人腹部致其死亡,行為人明知可能會發生致人死亡的後果,卻對這種後果持放任態度,置他人死活於不顧。至於殺人動機如何,如報復洩恨、圖財害命、婚外戀導致婚變,等等。不同的殺人動機不影響殺人罪的構成。

故意殺人罪是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罪中的嚴重犯罪,因而歷來是我國刑法打擊的重點。《刑法》第232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可見,我國刑法對故意殺人罪的法定刑的規定是由重到輕的排列,體現了對這種犯罪原則上應依法從重懲處。

案例警示:

(1)寬以待人,有容人之心

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還是一種智慧。蠢人不會寬容。對於那些誤會自己、錯怪自己、怨恨自己的人,聰明人並不過於計較、耿耿於懷。有智慧的人能坦然面對一切,他們用真誠和善意,寬容身邊的人;用溝通和理解,消除與他人的隔閡。

(2)避其鋒芒,有讓人之心

與人相處不可氣勢太盛。在對立之中、相持之下,聰明人常選擇避其鋒芒、讓人得勢。這樣既顯得有禮有節,又不失其文雅風範。在生活中你會發現,學會讓步更容易掌握主動,也能更輕鬆自如地與人相處和交往。因為適當讓步不傷他人自尊,能給他人留面子,使人有臺階下。與人相處猶如手持帶刺的玫瑰,你無需將刺根除,只需學會不刺傷自己和他人,即可嗅到花的芬芳,欣賞花的美色。

(3)多思己過,常懷反省之心

在生活中,許多人懂得常思己過,反省自身。他們有了問題,出了矛盾,通常不是責怪他人的不好或不是,而是從自身找原因。在生活中,人們應在修身正心上多下工夫,每天多一點時間去擦洗自己的心靈,培養自己長久的人格魅力,不斷清掃內心潛滋暗生的怨恨和惡念,反思自己的過錯,糾正自己的陋習,儘可能地使自己完美無缺。

(4)學會忘記,不要藏恨於心

被誤解、被傷害,會難過、會悲傷,但請不要把憎恨、仇視藏在心底,應學會忘記。因為怨恨越多,負擔越重,牽涉精力越多。每一次想起,都會煩惱不已。不忘掉,不清除聚積於心的怨恨,怨恨會瘋狂增長,惡性膨脹。當你無法自控時,你勢必會將仇恨的惡魔放出,不僅害了他人,也毀了自己。生活中的不幸之門,往往是由自己親手開啟的。

(5)關愛生命,有向善之心

法國最著名的牧師納德·蘭塞母,在其90年的人生中,聆聽過一萬多人次的臨終懺悔。他的墓碑上刻著他的手跡:“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只可惜的是,人生這趟列車只是單程車,從來就沒有返程票。所以在人的一生中,有些錯誤是根本不能犯的,因為一旦犯了就連改正的機會都沒有了。那些錯誤正如潑出的水一樣,覆水難收。生命只有一次,人們怎能不敬畏生命、關愛生命。人應常懷向善之心,控制惡念。

交友處世 集資詐騙生於貪婪人生平安源於知足

24歲的雨存是個剛工作不久的小夥子,在一次同學的喜宴上,遇到一位曾中福彩大獎的客人。雨存深受觸動,想到摸彩也可以一夜暴富,便決定嘗試一下。此後,他便開始了買彩票的經歷。起初,只買十注、八注,偶爾也中個5元、10元的小獎。為了廣種薄收,他開始借錢買彩票。今日借張三3000元,明日借李四5000元。不到兩個月,他已欠下兩萬餘元。於是雨存放風說:自己有親戚做大生意,急需資金,誰要借他一萬元,每月至少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