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公子的名聲。公子赴死不說,千餘門客也甘願為公子而死,從門客的角度而言,他們也是為信義和名聲去死。從公子的角度看待門客赴死這事,他們的死何嘗不是公子連累的呢?公子有妻妾兒女,眾門客也同樣有妻妾兒女,甚至還有高堂老母和白髮蒼蒼的老父,你們這一赴死,累及的人何止千萬?公子為何不能選擇一種成功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信義和名聲呢?竊符也許只是累及少許人,卻拯救萬千之人。如果救趙成功也等於安定了魏國邊防,回頭再向安王解釋清楚這件事。到那時,公子的信義得到捍衛,名聲響徹雲霄之間,大王怎麼會背棄眾人對公子的敬仰而一意孤行將公子治罪呢?”
“假如竊符救趙失敗呢?”信陵君反問道。“公子竊符失敗累及不到公子身上,公子再率眾赴死也不遲。如果竊得兵符奪取兵權率軍同秦軍作戰失敗,至少可以重創秦軍。以老臣之見,趙魏合兵夾攻秦軍,只怕失敗的是秦兵而不是趙魏之兵,其中的道理有四點:一、秦孤軍深入作戰,遠離本土,水土不服;二、秦入侵他國,為不義之戰,失道寡助,而趙則是捍衛國土的正義之戰,得道多助;三、趙魏聯合可能引來更多的國家聯合,人數遠勝秦兵;四、趙國與秦有不共戴天大恨,上下合心,眾志成城,目前更為置之死地而後生之勢,一人拼命十人難擋,秦國必敗!”
侯嬴見信陵君沉默不語,估計心有所動,又進一步說道:“萬事在於行動,公子不去做怎麼就知道一定會失敗呢?”信陵君終於被說動了,皺眉問道:“兵符藏在大王身上,隨身攜帶,如何能夠竊取呢?”“老臣推薦一人保證能為公子完成使命。”“誰?請先生指點!”“魏王的寵妃如姬娘娘。只要公子開口,如姬娘娘會不惜一切為公子去做這事的。”
提及如姬,信陵君內心一顫,是的,也只有如姬能夠接近大王,盜取兵符,並甘願為他冒生命危險。當初,如姬全家被殺,她一個弱女子流浪街頭,是信陵君為她報了滅門之仇,還收養了她,把她留在府中,教她琴藝,像長兄一樣關心她,照顧她。起初,信陵君對如姬只是同情與憐憫,如姬對信陵君也是感激與崇敬,長久的相處中二人內心深處蒙生了愛情的種子。信陵君有心將如姬留在身邊卻難以啟齒,他怕眾人說他乘人之危收買一個孤苦少女的心。如姬更是無法開口,她甚至想也不敢想,在她心目中,信陵君是那麼聖潔,那麼偉大,對於她這樣一個寄人籬下的苦命女子信陵君是高不可攀的。
信陵君把愛化為一種關懷,如姬把愛化為一種默默的奉獻。一次偶然的宴會上,魏安王發現瞭如姬。信陵君無奈,忍痛將如姬送到宮中。分手的剎那,信陵君握著如姬的手,千言萬語化成一段沉默。如姬再也忍受不住內心的痛苦,不顧一切地撲倒在信陵君懷中,嗚咽道:“公子的情義與恩德今生若不能相報就等到來世相報!無論何事,只要公子向奴婢開口,奴婢必以死相許!”
從此以後,信陵君入宮總是有意躲著如姬,他不願給如姬留下任何苦痛。
信陵君不願因為自己連累如姬,侯嬴火了,十分生氣地說:“儘管如姬受到大王寵愛,你以為如姬就幸福嗎?她每天身在宮中心卻在公子身上,能為公子做事,如姬不僅不認為是連累她,相反,會覺得榮幸,感到幸福。能讓一個女人幸福的事為何不做呢?”
“可是,如姬會因為盜虎符的事被處死的,我怎麼忍心讓她為我而死呢?我寧可自己去死也不會連累她的!”
侯嬴知道信陵君的脾氣,他決定的事勸說也無用,於是說道:“公子既然不想累及如姬娘娘,老臣還有一位朋友,他叫顏恩,在宮中當差,對宮中的事十分了解,也深得大王信任。我請他為公子幫忙,成功與否請公子再等一夜,我明日答覆公子。”侯嬴找到顏恩,讓他傳話給如姬,說信陵君請求她竊取兵符。如姬答應了,果然在天亮之前把虎符交給顏恩。
如姬知道盜竊虎符的罪應當滿門抄斬,為了不連累他人,如姬在顏恩走後便飲鴆自殺了。
信陵君聽說如姬為他而死,悲痛欲絕,侯嬴勸慰道:“人死不能復生,請公子節哀,公子應該立即趕往鄴城命令晉鄙發兵。不然,魏王知道兵符被盜之後,一定派人告知晉鄙,就是公子攜兵符去見晉鄙時,也已經不起作用了。公子豈不更加有負於如姬娘娘?”
信陵君擦乾眼淚,“如果我兵符在手晉鄙仍然不同意發兵呢?”侯嬴做一個砍殺的手勢,“朱亥雖是屠戶卻有千斤之力,有勇有謀能夠帶兵,公子可帶上他,如果晉鄙同意發兵更好,倘若晉鄙見到虎符後仍拒絕發兵,可以讓朱亥殺死他,由朱亥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