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會議不顧周恩來、王稼祥等前方軍事領導人的反對,決定將毛澤東“召回後方”,專做政府工作,“所遺總政治委員一職,由周恩來同志代理。”
從此,毛澤東失去了軍權。
寧都會議激起的餘波很快落到了黃克誠頭上。
黃克誠一貫“右傾”,多次反對紅軍攻打中心城市,對抗中央路線,而且主張打“土圍子”,擴大蘇區,這些主張簡直是毛澤東的翻版,因而寧都會議結束後,紅三軍團專門開展對黃克誠的批判。
廣昌會議對黃克誠進行了集中批判。
本來,王稼祥在寧都會議上是支援毛澤東的主張的,但是,作為中央和中革軍委派來的代表,王稼祥還是在會上講了話,批判黃克誠。
黃克誠聽到寧都會議上,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遭到批判,並離開紅一方面軍的訊息,心裡說什麼也想不通。
紅軍三次反“圍剿”,採取了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等正確的戰略戰術,取得了完全勝利,這是全軍將土有目共睹的事實。毛澤東之所以在紅一方面軍全體將士面前享有很高的威信,三次反“圍剿”的勝利是一個重要原因;至於反對攻打中心城市,又有什麼錯誤?中央關於奪取中心城市的計劃在目前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是很不現實的。湘南暴動開始時何等壯烈?但是,經過冒進湘南,遠離根據地,一味攻打縣城,八千湘南子弟所剩無幾!
湘南暴動失敗的教訓太深刻了,所以黃克誠才認識到攻打中心城市是不符合實際的。事實上,二打長沙的失敗,贛州之圍徒勞無功,三千紅軍將士血染沙場,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毛委員反對攻打中心城市難道不對嗎?
黃克誠想不通,特別是毛澤東離開紅一方面軍更使他對中央蘇區的前途,憂心忡忡。脫離了毛澤東軍事戰略戰術的紅軍,下一步將如何去行動呢?
如今,又一次面對“右傾機會主義”的指責,黃克誠仍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僅拒絕檢討自己的“錯誤”,而且敢於直言不諱,批評上級推行的是“左”
傾盲動主義,表示支援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在對自己的集中批判面前,黃克誠再次表現了一個真正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剛直不阿的革命胸懷,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黃克誠的表現使他再次被降職。
上級認為黃克誠態度不好,一再頑固地堅持錯誤,已經不適宜帶兵,於是撤銷了黃克誠紅三師政治委員的職務,調任紅三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幾天之後他又被調任教導營政治委員。這樣,一個多星期之內,連撤兩職。黃克誠對此泰然處之,仍然勤懇紮實地在教導營工作,並沒有因為遭受批評與降職而鬧情緒。
秋去冬來,寒風陣陣。山上的楓樹,盡染紅色。
賀昌又從紅一方面軍總部回到了紅三軍團,擔任政治部主任。
這位年輕的上級領導一回來,便打聽那位愛與他爭吵的年長的下級——黃克誠。
於是,黃克誠又被賀昌從教導營要了回來,擔任政治部的組織部長。
不是“冤家”不碰頭。賀昌與黃克誠仍舊意見相悖,每天“爭論”不休,賀昌指責黃克誠右傾機會主義,黃克誠也毫不客氣,回敬他是盲動主義。
老朋友相聚,還是那副老樣子,爭論歸爭論,但他們彼此相處十分融洽,並沒有因為各自主張不統一而影響工作。
黑雲壓境,殺氣騰騰。
蔣介石在南昌設立了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任命何應欽為總司令,積極準備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大“圍剿”。
1932年12月,在結束了對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圍剿”後,蔣介石調集數十萬大軍,親臨南昌,分兵左、中、右三路,採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對中央蘇區採取包圍態勢,開始了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大“圍剿”。
面對敵人的“圍剿”,中央蘇區進行了積極的備戰工作。
1932年10月13日,就在毛澤東被撤銷紅一方面軍總政委,回到中央政府主持工作的第二天,中華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頒佈了《關於戰爭緊急動員的第十二號通令》。
10月29日,周恩來、朱德、王稼祥聯合釋出了《告全體紅色戰士書》,指揮紅軍投入反“圍剿”的戰鬥。
11月24日,紅一方面軍總部又釋出緊急訓令,指出“敵人大舉進攻的戰火就在眼前”,要求各部隊抓緊政治工作,提高軍事素質,赤化新佔區域,做好反“圍剿”的各項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