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等等,人觀想劍德,將之化身為實物,便有了劍器的產生。
上古之時,人是將劍作為一種道德操守來認識並奉行的,先有劍道,再有劍器。
“此乃劍道之書?”
楊青頗為意外,迫不及待地讀了下去。
“劍器篇。”
“劍生於熊爐之中,百鍊形體化生,地藏之精手刃,乃為短兵之君,搏擊之器也。覺通直明快,矯健若游龍,輕盈若飛羽,氣意流溢,電芒四生,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無窮妙著如掌指使,渾然天成。至其收也,飾以華具,供奉案上,漸趨陰陽道藝,此所謂凡人之劍……”
“而神劍非鐵,化氣於身,乃為心念之劍,斬魔之器也。”
“先天金氣從肺生,取彼日月,煉以丙丁,經膻中,離宮,周遊八脈,輪轉陰陽,緣天人之精,意氣合者得之。覺忘我無物,敬奉若神明,牽懷若己念,縱橫捭闔,侵掠奪舍,種種煩惱貪怒,心魔百象,世間萬物皆可斬得。迴歸離宮聖地,真火淬鍊以蘊養之,為道心之寄託,此所謂仙家之劍……”
……
楊青只讀幾段,便覺無法再讀下去了。
這並不是說書上有生僻的古字,也不是不能理解它們的意義,而是因為此書講述了一個非常簡單,但又顛覆過去認知的道理。
雙刃剛正者為劍,正義之心為劍,銳利之心為劍,勇敢為劍,智慧為劍……
劍道無處不在,與仁、義等同理。無論是凡劍還是仙劍的產生過程,都要熊爐之中煉化,寒水之中淬冷,重錘之中鍛打,剛石之中磨礪,方能展現鋒芒,斬盡魔障。這些闡述令楊青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及性情,深感劍道果真無處不在,意氣合者得之!
人從小到大生長,靈智漸成,心念磨礪的過程都暗合劍道。以劍喻道,心有靈犀者可藉此修仙成道。
楊青沒有準備好,不適合讀如此之書,若是強行識記,也絕不會有任何感悟。
這是他多年來自學修煉的經驗。
楊青站了起來,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他隱約有一種預感,這本無意獲得的古書,將有可能是真正的無上真法,讓自己得償所願。
在巨大的奇遇面前,自己心亂了,這是禍端的來源,福禍相依,正是來源於此。
“倘若此書中有讓我踏入仙途奇術,我學成後,定不可露出異象,不可輕示人前,否則必遭奇禍。必先尋一正途,循序漸進,才能修成,切不可自亂心性……”
劍鋒未到現時,須深藏於鞘的道理,楊青還是可以理解的。
靜坐良久,楊青心情慢慢平復下來,好像所有繁雜和激動的念頭都收起來了。
這時候,楊青終於重新翻開《劍藏神意經》,卻不繼續閱讀劍器篇,而是隨手一翻,到了“劍術篇”。
他先在識記之前梳理整本書的內容,好了解它是什麼樣的功法,對自己有什麼用處。
此時楊青發現,《劍藏神意經》除了劍器篇之外,另有劍德,劍術,藏劍三篇,總共四部分。此四篇並行,不分先後主次,合稱為劍道,果然是教人修煉劍仙奇術的修真功法。
他沒有找到署名,也不知此書為何方高人所著。
默思良久,楊青決定先將整本書通讀一遍再說。
無論讀書識字還是修煉,第一步肯定是通讀字句,是為識記。梳理全書的脈絡,也大多在這個階段完成。
在識記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這才是正式學習的開始,是為明義。絕大部分人的悟性和才能也到此為止,明白字裡行間的意義了,也就學完了。
再進一步,則是融會貫通,為己所用的高深境界,只有學到此處,學習的東西才算是明明白白,完全掌握了,悟性上佳者甚至可以進行辯證,質疑著者,到這一步才算是學透。
更進一步,就是在這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東西,這是學以致用,落到了實處。
楊青不求創新,只想修成神通,踏上仙途,這一看之下,果然有了驚喜。
“原來,這上面記載的是法劍之道,不需五行靈根便能修煉。”
當他粗略看完全書的時候,發現這《劍藏神意經》記載的竟是傳說中以武入道的法門——法劍之道。
“術劍是有形有象之劍,以劍驅動五行靈力,它雖名為劍術,本質卻是借劍體施展法術,抵禦外敵,最後迴歸金丹大道和五行法術中,修此劍仙術者,能夠修成元神,煉神返虛,最後合道飛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