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他不僅擅於文學,又是著名的古代科學家,以知識廣博著稱。其賦今存《思玄賦》、《應閒》、《二京賦》、《南都賦》、《歸田賦》全篇及《定情賦》、《舞賦》等殘文。《二京賦》是繼班固的《兩都賦》而作,但篇幅更為巨大。如《東京賦》長五千四百餘字,超出《東都賦》一倍以上。因此對各種生活場景的描繪,《二京賦》能夠寫得更細緻。尤其在世俗生活方面,如都市商賈、俠士、辯士的活動以及雜技表演等,作者花費了大量筆墨。如《西京賦》中,有近四百字的一節描寫“角抵百戲”的演出情況,這是《兩都賦》所沒有的。《東京賦》中清新流麗的自然描寫,同樣為《兩都賦》所未見:
濯龍芳林,九穀八溪。芙蓉覆水,秋蘭被涯。渚戲躍魚,淵遊龜蠵。永安離宮,修竹冬青。陰池幽流,玄泉洌清。鵯鶋秋棲,鶻鵃春鳴。雎鳩麗黃,關關嚶嚶。
另外,《二京賦》也包含了某些批判性的內容,如:“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偷樂,忘民怨之為仇也;好殫物以窮寵,忽下叛而生憂也。夫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這顯然不同於以前大賦中“勸百諷一”的尾巴,而更具現實性。總之,《二京賦》雖是傳統形式的大賦,並且同樣充斥正統的內容,但已經不再像班固的《兩都賦》那樣,完全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命題,一些世俗性的內容,抒情和批判的成分,正在悄悄地滲透進去,這同抒情小賦的出現,有其一致之處。
馬融(79—166)字季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著名學者,又是大官僚。他自述作《長笛賦》的動機,是因前人描寫樂器的賦中獨缺笛,“故聊復備數”。但賦中抒情成分,則較前人同類之作為濃。開頭一節,描繪製笛之竹的生長環境孤僻淒涼,為“危殆險巇之所迫,眾哀集悲之所積”,以此渲染笛聲之哀,而實際滲透了作者的人生情懷。賦中與結末雜用五、七言詩句,為漢賦之創格,而為後人所經常襲用。
王延壽(約124—約148)字子考,又字子山,《楚辭章句》作者王逸之子。他的《魯靈光殿賦》,可以說是漢代最後一篇有名的大賦。其取材也是沿襲前人,但結構和描寫有特色。寫宮殿的程式,是由遠而近,由外而內,從總貌到牆、闕、門、階,再寫排扉而入,各宮室及樓榭、馳道、漸臺等建築的情狀,復歸於全體氣勢,非常清楚。其中關於建築物上彩繪的描寫尤為出色,如寫天花板的畫是“圓淵方井,反植荷蕖”,窗欞上的畫是“玉女窺窗而下視”,椽上的畫是“猿狖攀椽而相追”,楹上的畫是“胡人遙集於上楹兮,儼雅跽而相對。……若悲愁於危處,憯顰蹙而含悴”。此外寫壁畫中的山神海靈和古代神話史蹟等,都生動逼真。這些不僅顯示了漢代建築繪畫的藝術風貌,而且表現出追奇求新、相當活潑的想象力。王延壽又有《夢賦》,寫夢中與鬼怪搏鬥,《王孫賦》寫猴子的各種情狀,都很奇特。總之,從王延壽的作品中同樣可以看出東漢中期辭賦的轉變趨勢。
篇幅短小而具抒情性的賦,其實很早就有了。司馬相如的《哀二世賦》,不足二百字。但抒情小賦作為時代生活的必然產物,作為與傳統大賦相抗衡的獨立文體,只能說是始於東漢中期,具體地說是始於張衡的《歸田賦》。
《歸田賦》中有“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二句,正說出此篇的主旨:因社會的昏亂不可救,個人的抱負無從施展,而逃遁于田園。其中隱隱地包含了批判的意味。這是辭賦史上第一篇反映田園隱居樂趣的作品,與西漢中期淮南小山的《招隱士》的態度正好相反。其中寫景的部分,自然清麗,十分出色。
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棸���瘓彬●��毓剜餘印S諮懾幸#�囊雜榍欏�
張衡的《定情賦》、《舞賦》,均僅存殘篇,難以推斷原來的規模,其取材也是過去就有的,但抒情意味濃厚,文筆優美,至少可以視為接近抒情小賦的作品。如《定情賦》表現思戀之情,謂“思在面為鉛華兮,患離塵而無光”,想象新奇大膽,為蔡邕的《檢逸賦》和陶淵明的《閒情賦》所繼承發揚,成為典型的情詩意象。又如《舞賦》中“搦纖腰而互折,嬛傾倚兮低昂。增芙蓉之紅華兮,光灼爍以發揚。騰嫮目以顧盼,眸爛爛以流光”,描摹舞女柔婉靈動的姿態和流盼不定的目光,都寫得優美動人。
直到樂漢後期,辭賦的創作依然不衰,漢靈帝光和元年置鴻都門學,以書畫辭賦取士,可見一斑。這一時期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