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部分(2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對抗。在第三十四回中,他把自己小說中的主要人物與《紅樓夢》中的主要人物分別加以對照,認為後者在品格上各人都有嚴重的缺陷,更清楚地表現了他的說教意圖。

一般說來,像這樣觀念性很強的小說,很容易寫得迂腐枯燥。但是,《兒女英雄傳》雖然算不上傑作,卻還是頗能吸引人的,在中國古代白話小說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這表明作者具有較高的才華,在宣場封建倫理的同時,也還具有把生活景象、人物故事描寫得生動有趣的能力。

從小說的結構來說,所謂“兒女英雄”,是把才子佳人小說與英雄傳奇小說彼此捏合,所謂“兒女無非天性,英雄不外人情;最憐兒女英雄,才是人中龍鳳”(緣起首回)。這是在以前小說的陳套中翻新,獲得一種較新鮮的故事趣味。作者還較好地學習了民間說書藝術的長處,把故事情節佈置得波瀾曲折,把細節描繪得很詳盡。雖然全書整體上貫穿了封建綱常觀念,但在許多具體的細節中,人物形象還顯得比較鮮明,有一定的個性,人物的言行也比較有生氣。如第四、五回中悅來客店一節,以安學海的迂腐與十三妹的豪氣相對照,具有傳統俠義小說的生動趣味;又第二十七回中十三妹出嫁之前反覆權衡的一節,心理的刻畫也頗為細緻。小說的語言,是用“說話人”的口氣來寫的,常常能寫出相當生動的語氣、腔調。當然,小說的觀念性的框架所造成的藝術上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因此情節的開展、人物的行為常有完全不合理的表現。如十三妹在前半部分作為“俠女”出現時,性情剛烈,舉止果敢;一旦恢復為何玉鳳,嫁了安驥,從此變成一個三從四德的少奶奶,極為做作。

《蕩寇志》七十回,末附結子一回,因故事緊接在金聖嘆腰斬的七十回本《水滸傳》之後,故又名《結水滸傳)。刊行於咸豐初年。作者俞萬春(1794—1849),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作者是站在仇視水滸英雄的立場上寫這部小說的,他對《水滸傳》中讓宋江等人受招安也深感不滿,在《蕩寇志》中,讓水滸一百單八將全都被雷神下凡的張叔夜、陳希真等所擒殺,以表現“尊王滅寇”的主旨。在寫作技巧上,這部小說也還有些長處,但在思想情趣上,卻是反映了清代長期專制統治所培育出的奴化精神。

刊行於光緒初年的《三俠五義》繼承了《施公案》的模式,而以包公斷案的故事作為線索和背景。這種故事,在元雜劇中已很盛行,明清小說中亦多涉及,其中尤著者為明人的《龍圖公案》(又名《包公案》),清代說唱藝人石玉昆即以此為藍本敷演為長篇,這個說書底本經過加工整理,成為一百二十回的《忠烈俠義傳》,又名《三俠五義》。清末著名學者俞樾認為小說第一回“狸貓換太子”故事過於荒誕,就援據史實對這一回加以改寫,又將書名改為《七俠五義》,成為後來最通行的版本。

《三俠五義》前半部分以包公斷案的故事為主線,陸續引入三俠(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俞樾以此四人再加上小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諸葛沈仲元為七俠),以及五鼠(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等人的活動。他們原來都是江湖豪傑,為包公的忠義所感化,成為他輔佐朝廷、為民除害的幫手。後半部分主要寫俠客們幫助巡按顏查散(《七俠五義》中改為“顏眘敏”)查明襄陽王謀反事實並翦除其黨羽的故事。全書又穿插了俠客之間的糾葛。

俠義小說向來是民間最受歡迎的一種文學型別。過去以《水滸傳》為代表,雖承認對朝廷“忠義”的原則,但其主要內容偏重於對既存的不公正秩序的反抗。而《三俠五義》中的人物,雖常有小小的越規,但其主要活動卻是實現對朝廷的“忠義”,並以被大僚所驅使為榮幸。以它為代表,清代俠義小說從總體上反映了民間英雄主義文學傳統的衰退乃至消亡,這也是清王朝的思想統治對民眾意識的深刻影響。不過,《三俠五義》中的俠義人物,還是保留了“江湖”身份,從而也保留了這一類人物形象固有的粗豪不拘的性格,這可以說多少仍有《水滸傳》的餘韻,而迎合了市井小民內在的“不安分”的心理吧。小說中包公斷案的故事,則是從另一方面代表了民間的幻想和期望。

《三俠五義》與《兒女英雄傳》一樣,是用生動的口語寫成的,只是,《三俠五義》是藝人說書記錄的整理,比起作為文人創作的《兒女英雄傳》來,語言不那麼純熟精細,而以魯迅所言“粗豪脫略”(《中國小說史略》)為特色。書中對人物的心理很少著筆,而以對話和行動為主。雖然線條較粗,但人物性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