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倭國祖上是個招搖撞騙的術士,傳出去好說不好聽,也難怪倭國要將其捂得這麼緊了。
不過這輩子嘛,朱標可以嚴肅地考察一番。
指了指這些人證,物證,對錦衣衛道:“把這些都搬回國內,這是孤從倭國親自帶回去的第一手資料,命令庶吉士們將其編纂成書,論清倭國的根源,永遠留在史書裡。這塊碑嘛,也就別留在這裡了,搬回國內收藏起來。”
“是,殿下。”
錦衣衛們很疑惑,不知道朱標又咋了。
竟然大半夜跑去挖倭國天皇的祖墳!
不過倭國國家都滅了,挖個祖墳,也絲毫不為過。
第二天。
張居正聽說朱標竟然大半夜去扒了倭國的祖墳,一時間也是震撼得驚歎起來。
“天哪,殿下究竟有多恨倭國人,滅了其國,殺了其君還不解恨,還要將其百姓全部弄死,挖了祖墳鞭屍?!”
要知道挖祖墳,鞭屍,在古人看來是最殘酷的懲罰,沒有之一。
祖墳被挖,幾乎就意味著這個姓氏和這個王朝徹底消失了。
當初南宋皇帝的祖墳就是被元朝給挖了出來,還將南宋皇帝的頭蓋骨做成了酒杯。
這下張居正終於明白了朱標的心意。
這件事情上他是不敢再跟朱標爭執半點了,心中也知道朱標之所以沒有怪罪下來,還是因為自己之前的功績。
做臣子無論如何都要記住一點,一定不要跟皇帝的意思相違背!
可朝廷的三大中樞不可能長期在海外倭國這邊,頂多留一個人處理就行。
朱標和張居正很快就相繼返回國內。
戚繼光再次陷入了暗無天日的文字工作之中,每天都在發牢騷。
“本將軍仗沒撈到幾次打的,結果每天都在處理俗務。哎,救救我,誰能救救我呀!”
畢竟國內的事情才是大頭,倭國這邊定下調子之後,讓下面的人去處理就行了。
九月上旬的時候,朱標就回了國內,真正回國已經是十月份了。
這個天氣,南京也徹底冷了起來,更別說倭國這時候很多地方已經是冰天雪地。
當然無論天氣再怎麼冷,只穿著破布衣服幹活的倭國奴僕還是得外出勞作,為整個大明提供必要的勞動力。
現階段他們還都只是用在最關鍵的工程上,例如火車工程、電報線工程,後面就會讓他們當農奴,開始替大明人種地、做工。
而大明百姓則要把精力放在治理殖民地,好好讀書,搞文化、搞科學這些要事上面。
不重要的事情就丟給下面的奴隸去做吧。
朱標也要轉變一下國內百姓的態度,給大家定下一個基本調子,那就是奴隸並不能致富,天道也並不酬勤。
你看倭國人多努力,下了大雪,還在外面拼命做工,可不也一樣世世代代都是奴隸。
真正想要家家戶戶致富,那就必須得去其他國家冒險去闖蕩去掠奪。
這種基本的殖民主義思想開始在國內傳播。
當然在華夏傳播這種思想是極為困難的,畢竟這是一片把體面看得比性命還重的國家。
他們哪怕老百姓有體面的餓死,也不願意老百姓沒體面的去搶劫。
“俗話說餓死是小,失節是大!”
這種思想將會在今後源源不斷的文化交流融合和世界大變革中被砸得粉碎,直到被各個野蠻的國家輪流騎在頭上拉屎撒尿,屈辱了幾百年之後,華夏人才終於清楚。
體面沒有卵用,不管黑貓白貓,抓得住老鼠才是好貓!
於是朱標現在的作為再簡單不過,那就是徹底來一波禮崩樂壞,讓所有好臉面、知書達禮、有文化的貴族們徹徹底底的從神壇上跌落下來。
不光是貴族官員們搞批鬥,讓他們在老百姓眼中喪失威嚴,同樣對所有讀書人實行羞辱,讓他們知道,讀書人沒那麼牛逼,什麼文化什麼素質,沒有想象的那麼萬能,只有拳頭才是萬能的!
然後就是各地廣袤的批評儒家,所謂矯枉必須過正,朱標打算在自己這一代徹底改變思想,那就必須要把儒家給踩到茅坑裡去才行,永世不得翻身的那種。
君不見後世那麼徹底的改革,也還有很多儒家餘孽冒出來嚷嚷著。
“懷柔!大國體面!不與小國爭利!”
這不就是翻版的儒家嗎?
現在讓朱標來,朱標只會把儒家批評得更狠,打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