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退了下去,明軍也沒有追擊。
本來就不是要大戰,目的就是牽制清軍,最好能建起陸地要塞,與水師一起,佔據這座良港。
當然,料敵從寬。李嶽除了自己的本鎮人馬,還有港灣內艦船上的數千兵力作為預備隊。
如果傷亡過大,李嶽會選擇撤回海島。休整之後,再捲土重來。幾番折騰下來,清軍必然疲憊不堪。
清軍要在青島駐軍防禦,那明軍就在其它沿海地區登陸。廣闊的海岸線,沒有水師的清軍是防不勝防。
在山東的沿海遷界,給了清軍預警和緩衝的時間,同樣也給了明軍登岸集結的機會。
李嶽放下了望遠鏡,嚴峻的神情略微放鬆,轉過身,看向隨行的觀戰軍官。
胡國柱、蔡寅、楊寧,三位將領竟然都在,令人有些吃驚。
沒錯,這場作戰既是打擊清軍,也是檢驗訓練成績,以及換裝後的戰術打法。
李嶽臉上浮起笑容,作了個請的手勢,和幾位將領來到一旁的樹蔭下落座,早有親兵端來山泉水,清甜甘冽。
“這水真不錯。”胡國柱讚了一聲,感慨道:“燧發火槍的射速高,火力更加密集,倚堅防守的話,能夠抵擋兩三倍的敵人。”
燧發火槍、定裝紙殼彈,提高的不僅是射速,沒有了火繩,火槍兵可以離得很近,無形中就增加了火力投射的密度。
陣地防禦如此,戰陣廝殺也是這樣。燧發火槍的普遍裝備,也為線列戰術鋪平了道路。
用火繩槍的時候,不誇張的說,火槍兵身上可能要繞好幾圈。為了安全,火槍兵的間距要拉開一些。
燧發槍則沒有這種擔心和弊端,在發火率上,很多人認為明火更易燃,但事實卻恰恰相反,燧發槍要比火繩槍高。
火繩槍,燧發槍,火帽槍,發火率由低到高,射速也是一樣的排列順序。
現在,明軍已經走到了第二階段,超過西夷的只是套筒刺刀。
只不過,因為加工精度的原因,還做不到標準化,軍中都有工匠,要修整套筒刺刀,以便契合所用的火槍。
膛線槍已經開始生產製造,但產量有限,想要裝備全軍,至少還需要幾年時間。
當然,有了燧發槍加刺刀,就已經超過清軍將近兩代。以年計算,百年也有。
即便如此,黃立對於是否全軍裝備,依然沒有獨斷專行,而是徵取前線將領的意見,由他們來選擇決定。
在黃立看來,燧發槍加刺刀,還是略顯單薄,不如丈把長的長槍對抗騎兵,更有信心。
李嶽笑了笑,說道:“除了倚堅防守,更要考慮對抗騎兵的問題。如果加上佛朗機炮的話,我覺得取消長矛兵,應該可行。”
以長矛火槍方陣來對抗騎兵,明軍只有過少數幾次的嘗試。與八旗的騎射相比較,不落下風。
但儘管騎兵衝陣很少見,卻也不能排除,甚至是黃立最為擔心的戰法。
火槍加刺刀,還是短了些。反正,在他想象中,用來抵擋騎兵的衝撞,有些懸乎。
空心方陣的設想已經提出來,並交給將領們對士兵加以訓練。但沒有經過實戰考慮的,黃立還是持謹慎的態度。
但不管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輔以一定的裝備,就敢跟八旗騎兵交鋒。
蔡寅和楊寧資歷淺,但也分別發表了意見。很簡單,以後如何作戰,他們必須明白清楚。
此次海路出動,不僅僅是盯著山東和直隸,還有遼東。
抽調而來的胡國柱,就帶著一批遼東出身的將官,更加熟悉氣候環境,分散在各軍,能在寒冷的冬季給主要是南人的明軍,提供很好的建議。
“末將以為,採取青島這樣的打法,很好。”蔡寅沉吟著說道:“在旅順登陸便可按此行動,先守再反攻。”
旅順是遼東地區的唯一不凍港,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特別是對於明軍要倚仗水師作戰,更為關鍵。
如果在青島和旅順都能建起要塞,兩大港口內便能夠停泊足夠的戰船,水陸協同,四下出擊,給清軍以更大的威脅。
南洋艦隊即將更名建立,依託青島、劉公島和旅順口的北洋水師,也現出了雛形。
有了足夠停泊艦船的大港口,颱風季也不用害怕。從崇明島啟航,逐島節級運輸糧彈物資,也能將颱風的危險降到最低。
即便運輸停止,幾百艘大小船隻的搶運,也足夠數萬人馬支撐數月之久。秋末,颱風季過去,才是海路大軍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