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隊長,那我們儘快給您答覆。”
“能不能先把我們帶到我們暫時住的地方安置好,然後我們再討論啊。”
“對,大隊長,折騰一天挺累。”
相比較於昨天就已經到了的那一批知青,今天上午十點左右剛到,都沒來得及歇,就又立刻坐牛車,甚至於步行走到小高大隊的那些知青們無疑更累。
要不是還顧及些體面。
有的甚至都想直接癱坐下來歇了。
所以有這想法很正常。
反正不管他們選不選擇建新房,一時半會兒肯定住不進去,必然得先到暫居的地方住一段時間,所以還不如先到地方,讓他們安置好行李,歇一會兒。
然後躺床上或坐地上討論這事。
也好過站在這,拎著行李談啊!
對此,大隊長高古翔也沒有為難他們,很快同意,並且帶頭把他們領到高芸家,給他們看了一下高芸家三個房間的具體格局,順帶給他們看了下廚房:
“他們家大概就是這個情況。
有三個房間可以住,那個廚房則是公用的,住在這的人都可以使用,具體誰來用,以及怎麼用,你們自己協商。
現在你們就可以協商一下哪些人住這了,不想住這的待會跟我去祠堂。”
“大隊長,祠堂那邊有沒有井,有沒有類似的廚房,另外住的地方,應該不會供奉骨灰罈吧,距離祖墳遠嗎?”
很快就有人把握重點的問道。
就以目前所知資訊來看,村裡面肯定沒有自來水,那麼想要用水,只能要麼靠井,要麼去河裡面打,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就近有井,更省事也更方便。
廁所廚房就近,屬於妥妥加分項。
就宜居條件來看的話,鐵定是高芸家這邊更宜居,但就三個房間,住十六個人肯定很困難,哪怕最先來的那個胥知青不住在這,住十五個人也太擠了。
所以自然想多瞭解些情況。
以便權衡利弊。
“祠堂裡面沒有井,但距離祠堂不遠處有一條小河,去河裡面打水也挺方便,另外,我們這的祠堂裡面只供奉牌位和族譜,前幾年牌位還都收了起來。
如今祠堂裡就供奉一份族譜。
廚房沒有。
此外祖墳距離應該算遠,反正出門肉眼不可見,具體你們可以自己看。”
高古翔心情略有些不爽。
畢竟問話那個說的確實有些冒昧。
緊接著,又有人問了一下,可以暫住的那些村民家的住宿條件如何,房屋面積如何?家裡多少人?男女各幾人?
問完後,好幾個立刻果斷表示。
自己要暫住在高芸家。
剩下的也在爭取。
因為實際來講,除了可能住的人比較多之外,高芸家都是最優選,與高家祠堂那邊相比的優勢就不用說了,相當明顯,祠堂那邊是既沒廚房也沒井,同時距離高家的祖墳可能也不是特別遠。
而且住自家祠堂和住別人家祠堂。
感覺上還是不一樣的。
自家祠堂都是親人,即便可能有與自己或自己家不對付的,那也有自己家人護著是吧,完全不用擔心害怕什麼。
別人家祠堂就不好說了。
而住其他人家,光是寄人籬下這一點,很多人就不是很願意,雖說他們下鄉來到這邊已經算寄人籬下了,但再一個人住到大隊某人家裡去,無疑更加寄人籬下,更別說還可能產生其他矛盾。
總而言之就是,最後愣是所有人都希望能住到高芸家,還有人表示,大家擠一擠,或者覺得廚房也不是不能住。
搞的大隊長都稍有些不知所措:
“你們確定都住在這,總共只有三個房間啊,要是都住這的話,一個房間得住五個人,而且你們當中有四女的。
肯定得單獨在一個房間。
那剩下十一個人得住兩個房間。”
雖然個別心裡有點想法,或者說覺得有點擠,但也不大想脫離大部隊。畢竟即便他們的熟悉程度與大隊村民之間的熟悉程度差距不大,都不是很熟,或者說剛認識。可至少他們很清楚,他們是一個陣營的,都屬於知青而非村民。
再加上又身處於陌生的環境。
自然還是想要抱團。
所以依舊堅定表示要住到一起。
與此同時,胥亥也表示他同樣想要搬到這邊來住,以前大隊裡就他一個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