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做出歡喜的姿態,講“小秋兒有天賦,以後必能考上大官,爺爺奶奶就等著享福了。”
“大伯母,弟弟離距離當官太漫長遙遠。”小春雅在一邊開口“想要考中秀才只要把《四書》《五經》這九本書倒背如流就可以了,但是想要當大官至少還要再背九十本書,中鄉試當舉人,中會試、中進士,然後從九品芝麻官開始做起,慢慢熬個三四十年運氣好的話,在退休之前可以當上四品大官。”
王氏訕訕的看見趙大郎臉色有點冷,王氏什麼都不敢說了。
趙楊氏在一邊吃驚“九十本書,這些書很貴的吧?”
“很貴,很多都是有錢都買不到的。”小春雅決定把鍋甩到某人頭上,講“奶奶,明月公子之前給我們算過一筆賬,從唸書一直到考中秀才大概需要十年時間,天賦好的話最短也要十年,至少要有一千兩銀子支撐才能夠完成求學的費用,考試的費用,去返考試路上的費用,這個前提是必須一考就中,一路順暢,否則費用更多。”
以為花個兩三百兩已經頂了天的趙北……
以為花二百兩銀子就能夠培養出一個童生的趙楊氏……
王氏頭一次感到絕望,她有三個兒子,但是她連三兩銀子都沒有,她幻想兒子能夠考中秀才的機會破滅了,讀書太費錢了。
趙大郎臉色平常,他早就知道科舉有多麼的艱難,他讓大兒子唸書只是想讓他多一個機會能夠留在縣城裡找一份輕鬆的工作。作為一個父親,他不能只偏心大兒子而忽略了二兒子和三兒子,他必須一碗水端平。
趙三郎臉色有些茫然,顯然也是被這個龐大的數字給嚇到了,他欲言又止,不知道該說什麼。
小秋臨講“大牛哥哥唸書費錢,二牛哥哥和三牛哥哥唸書就省錢,因為不需要買書呀,一本《三字經》三百文,一本《百家姓》五百文,一本《千字文》五百文,一本《弟子規》二兩銀子,一本《幼學瓊林》二兩人銀子,一本《增廣賢文》二兩銀子。讀完這些書之後就可以讀考科舉必須學習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九本書每一本三兩銀子,加上解釋內容的書籍每一本大概五兩銀子,一百兩銀子買書本夠了。”
趙北有些發暈,光是買書都要一百兩銀子,筆墨紙硯的費用,每一年給夫子的束脩費,難怪十年下來需要一千兩銀子。
王氏在絕望之後看到這個宅子又有了主意,本來她不打算這麼早就開口的,但是為了讓大兒子繼續唸書自己又不想掏出銀子,就把主意打到房租上來。
王氏聰明瞭一回,在吃過晚飯,小孩子結伴出門之後看燈市,王氏才把想法說了出來。
“把房子租出去?”
“阿爹,這麼大的宅子丟空也可惜,每個月的租金還能夠收三百文,一年下來大牛唸書的學費也有了。”
王氏講“二牛可以晚一年再念書,這樣大牛就可以念三年書,以後去縣城找活幹就容易了。”
趙北聲音淡了兩分,講“老大家的,三年之後二牛八歲,大慶七歲,這套宅子的收租能夠供應他們兩個同時上學嗎?”
王氏勉強一笑“三弟住在縣裡,大慶自然在縣裡上學了。”
“在縣裡上學不更要錢嗎?”趙四郎在一邊涼涼的講“在大嫂的眼裡這套宅子所有的好處只給你們大房用的吧?”
“四弟,我不是這個意思。”王氏絕對不承認自己有這個私心,她發現公公婆婆的臉色很難看。
“家裡的老宅是大房的,二哥買的那頭耕牛是大房,如果連這套宅子都是大房子產業,那阿爹是不是隻有一個兒子?別的兒子都不需要了?”
趙四郎百無禁忌,他從小就是這個脾氣,說得難聽一點,他現在的處境和他二哥差不多,半上門的贅婿,以後又不靠他大哥大嫂吃飯,看大嫂不順眼就懟她。
“買這套宅子的錢有一小部分是老大夫婦天天上山還摘枸杞而來的,大部分的錢卻是那一次玄武衛進山清剿給了我一隻獐子,人家不是白給的那是因為小春兒和小秋兒製造出收割機,有功於社稷江山。”
趙北講“這些年二郎在縣裡不容易,所以每一年服徭役都是你們幾兄弟替他去,這一套宅子現在寫的是我的名字,我百年之後你們兄弟個個都有一份,拿房子去出租,這個計劃可行。租金分為五份,都是我的兒子,我不能偏心哪一個。”
在場的四兄弟都低頭(趙五郎陪著小孩子出門了)誰都有私心,誰都想自己的兒子日後發達,光宗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