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東道,理論上不在他這個江東招討使的管轄範圍之內,因此一直到現在,李雲只在宣州義安縣搞了一座銅礦,並沒有對整個宣州下手。
李某人緩緩說道:“去年為了義安銅礦,我把鄧陽留在義安了,還有五百個人也留在了義安,我立刻給鄧陽去信,讓他領著所部,趕往宣州城,在宣州城駐軍。”
杜謙此時,已經基本恢復了冷靜,他看著李雲,開口道:“宣州的官員,會不會同意?會不會起衝突?”
“會同意的。”
李雲笑著說道:“那宣州刺史鄧鐘鳴,去歲被我捏了個把柄在手裡,我給他去一封信,他應該會老實的,他若是不老實,就讓鄧陽幫他老實。”
兩年半之前,李雲還在青陽任都頭的時候,石埭縣河西村生了叛亂,當時整個宣州一共就能派出來三百個官軍,而且訓練程度極低。
當時,吃空餉乃是地方上各州郡的慣例。
哪怕是兩年半之後的今天,各州郡的官軍人數都有所增長,但是宣州官軍的人數,依舊不會太多。
即便足夠多,質量上也遠遠比不上鄧陽領著的那五百人。
那些人,大多都是越州兵出身,是李雲帶的比較早的一批人了,不少人還是上過戰場,參與過婺州之戰的。
有這五百個人在,哪怕鄧鐘鳴不老實,鄧陽也能夠控制宣州。
杜謙先是點頭,然後看著李雲,問道:“那宣州,是讓這個鄧鐘鳴管著,還是咱們再派個人去?”
“只能暫時讓這位鄧使君管著了。”
李雲皺眉道:“我們可用的人手依舊不夠多,如果要派人過去,只能讓我岳父過去了。”
現在的李雲,部下已經不怎麼缺人了,不管是文人跟武人都不缺。
因為這段時間,尤其是在李雲佔了金陵之後的這段時間,一直有人過來投奔,而這些投奔的人中,一多半是讀書人。
多是那種仕途不暢,甚至不通的讀書人。
這些人,還是解了李雲一些燃眉之急的,比如說一些文字方面的事情,可以交給他們去辦。
但是畢竟接觸的時間還短,也沒有人從裡頭脫穎而出,暫時來說,李雲手底下能夠放心派出去,並且一定能夠勝任刺史一職的讀書人。
還是太少太少了。
杜使君默默點頭,然後他手扶著桌子,才勉強站了起來,看向李雲道:“二郎,我有一些同窗以及同族,說不定可以請到江東來,幫著做一些事情。”
李雲大喜:“快快請來。”
至於杜謙弄來人之後會不會抱團,會不會勢力越來越大,這些都不是問題。
因為兵權,一直牢牢的握在李雲自己手裡,而杜謙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從來不去做越權的事情。
二人之間,雖然還沒有徹底定下類似“君臣”的定位,但是主從已分。
太平時節,讀書人還有可能撥弄乾坤,如今亂世迎面而來,再厲害的讀書人,也只能給武夫做附庸!
“給他們寫信不難,但是…”
杜謙抬頭看著李雲,低聲嘆了口氣:“咱們江東的時間,太少太少了,二郎有把握,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佔穩江東嗎?”
現在的李雲,最缺的就是時間。
隨著舊秩序破碎,各個地方的地方勢力一定會瘋狂碰撞,融合,從而衍生出新秩序。
應對起來絕不容易。
而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辦法在極短的時間裡,擁有至少是能抗衡平盧軍的實力。
人家那些讀書人,也不可能眼巴巴的過來,置身危牆之下。
李雲站了起來,看向外面,然後回頭看向杜謙,開口道:“那就讓他們,緩一緩再過來,今年…今年肯定是要打一仗了。”
“不打一場仗,江東各州郡不會認我這個招討使,那位周大將軍,也不會把我瞧在眼裡,這場仗打好了!”
“才能真正掌握江東,而不是隻有江東這幾個州郡!”
說到這裡,李雲看向杜謙,笑了笑。
“等我打贏了,站穩了腳跟,他們再來不遲。”
杜謙也在看著李雲,他緩緩撥出一口濁氣。
“二郎有多少把握?”
“不知道。”
李雲袖子底下的雙手握拳,眯了眯眼睛,看向外面的天空。
“打過才知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