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而不往非禮也,雲野就是要拿螞蟻集團開刀。
別看馬芸現在是風光無限的華國首富,但他乾的那些事只要被爆出來,足夠讓他吃不了兜著走。
很不湊巧,雲野就知道他那些老底。
未來馬芸幹了哪些事,為什麼會退隱江湖?
他的敗落還得從那次外灘金融峰會講起。
彼時螞蟻集團準備從上交所和港交所同時上市。
號稱全球最大Ipo,估值超過兩萬億!
一旦螞蟻集團成功上市,必將成為華國金融科技的傳奇股。
馬芸作為螞蟻的實際控制人、最大直接受益者,可謂是風頭一時無二,妥妥的華國資本圈最靚的黑馬。
可就是這樣一個牛人,卻在外灘金融會議後跌落神壇。
“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華國銀行到現在仍然是當鋪思維。”
“華國金融沒有系統風險,因為沒有系統。”
當著證監會、銀監會的眾多大佬的面,馬芸說出這種話無異於打大佬們的臉。
太膨脹了!
不可否認,在數字經濟領域,螞蟻集團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
螞蟻金服有巨大的規模和影響力。
在此之前相關部門也警告過馬芸,但馬芸根本聽不進去。
人家已經被史上最大Ipo矇蔽了雙眼,愈發膨脹,口無遮攔。
這麼做無異於找死,畢竟螞蟻是有原罪。
螞蟻的原罪是什麼?
螞蟻金融的工具主要由兩個業務部分組成。
花貝和借貝。
想必大家對這兩個概念不會陌生。
花貝培養你的消費習慣,借貝借錢吃利息。
這種方式掙錢效率太低。
因為需要持有大量本金,不然怎麼借錢給別人?
於是乎,螞蟻選擇成為一家披著高科技外衣的金融中介公司。
舉個例子。
比如A借給b100塊錢,然後b給A寫了個收據,約定到期還給A120塊。
A拿著這個收據找到c,說是b找他借錢的借條。
b的信用很好,肯定會還錢。
但A現在繼續用錢,想用這個借條找c借110塊。
c拿過借條給了A110塊,到時候可以拿著借條去找b要120塊。
這樣一轉手,A立馬拿到了100塊錢本金,還賺了10塊錢。
於是A又可以繼續拿著100塊錢借給別人,然後找到朋友把這筆借款再賣出去。
週而復始。
螞蟻就是利用這樣的方式吃銀行差價。
它有得天獨厚的大資料優勢,然後又找準了定位人群。
首先從定位人群來說。
在螞蟻之前,傳統金融嚴格遵守28法則。
銀行主要收入來源主要還是服務那20%的有錢人。
早些年普通人找銀行借錢特別困難,條件非常苛刻。
那時候的學生黨和自由職業者基本上沒指望。
因為這8成的人群風險比較大,而且單價低。
銀行在技術上又判斷不了你的信用。
這就導致銀行想做這部分人群成本很大。
而螞蟻卻可以透過大資料分析判斷這些人的信用。
這樣一來就能有效降低成本。
這部分人雖然單價低,但是量大啊!
於是乎,螞蟻的商業邏輯形成了閉環,一個完美差異化的商業模式誕生了。
最後螞蟻再依靠淘寶、支付寶等平臺,建立使用者對花貝和借貝的使用習慣。
強大的護城河也搭建完畢。
後來雖然銀行也開始重視那80%的人,可已經晚了,只能透過螞蟻,讓螞蟻分一杯羹。
螞蟻透過倒買倒賣的模式很快做到了百倍槓桿,僅用30億本金就撬動了3000億。
金融說法叫abs。
也就是說螞蟻用絕大多數人都是別人的錢。
一旦出問題,先倒閉的絕對不是螞蟻,而是銀行。
承擔風險的變成銀行和老百姓。
這就是種巨大的安全隱患,也是螞蟻的原罪。
馬芸打著金融科技的旗號幹著銀行的事情,還想不納入監管。
那麼高的槓桿率,一旦出問題那就是整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