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後,立刻採取的行動。
延誤戰機長達半年之久的他就像去年的李定國一般,開始想盡辦法彌補了。
他先是派遣兩路大軍,一路由胡國柱率先,經北盤江東出貴州,試圖整合鄭蛟麟等貴州綠營。
一路由馬寶率先,經武定北上四川,試圖整合高承恩等四川明軍。
而他自己則帶著已經師老兵疲的主力暫時在昆明休整,著手於整編整個雲南明軍。
洪承疇也積極出力,利用雲南的秋收之糧,供應各路兵馬。
得知吳三桂擁立永曆,舉兵反清後。
雲南大動,西南大動,天下大動。
祁三升欣喜若狂,帶著麾下的七千九百餘名精兵走出了叢林歸降於吳三桂。
孟津伯魏勇、揚武伯廖魚也各自帶領千餘兵馬來投。
總兵王有功等人也各自帶兵數百、或者千餘紛紛來投。
一時間吳三桂又得到了近兩萬西營精兵,手中吸納的西營降兵已經達到了七八萬之眾。
除了李定國和白文選麾下的兵馬外,散落在雲南各處的西營兵馬幾乎被他一掃而空。
還不止如此,聽聞吳三桂反清後。
在元江的那嵩等人大喜過望。
那嵩父子、延長伯朱養恩、總兵高應鳳、許名臣、土司龍讚揚等人領土司兵一萬三千餘人,明軍七千餘眾北上來助吳三桂。
至此李定國麾下高達二十萬以上明軍盡數瓦解,除去戰死和病死的。
都為孫可望和吳三桂瓜分。
吳三桂打出反清復明的旗幟後,非但云南如此,貴州和四川的局勢也是一片大好。
胡國柱帶兵進駐貴陽,鄭蛟麟、李本深、張大元等人竭誠歡迎,貴州的三萬餘綠營精兵盡數割辮反正。
安如鼎、羅大順等貴州土司也欣喜如狂,紛紛響應胡國柱,出糧、出錢資助吳軍北方。
馬寶帶兵從武定北上四川,建昌鎮總兵王有德當即響應。
帶著建昌的四千餘明軍大開城門,歡迎馬寶的到來。
而雅州的高承恩、嘉定的郝成裔也大喜過望,全都表示願意相助吳三桂北方。
至此曾經被楊展、劉文秀兩度經營的川西南地區盡數落入吳三桂的手中。
劉文秀口中的臣之精兵三萬人也歸附了吳三桂。
當然這些地區雖然號稱有三萬精兵,但只有雅州的高承恩在劉文秀離開時有五千精兵。
王有德手底下的都是新兵和輔兵,披甲者不多,能戰者只有萬人左右。
可既便如此,對於吳三桂來說高承恩等人的歸附依舊意義重大。
因為相比於兵馬,他此時更需要的是糧草。
建昌、雅州、嘉定等地連年豐收、堆積如山的糧草,遠遠比這萬把精兵要重要的多。
等四川和貴州大體平定後,吳三桂的麾下又多了六萬餘兵馬。
他這位平西王聚攏西南之兵,統合西南之力,共計有兵馬二十萬。
其中披甲能戰亦有十幾萬之眾。
自知兵貴神速,當亡羊補牢的吳三桂得知四川和貴州平定後。
不敢在拖泥帶水,除了留下部分兵馬鎮守雲南。
他盡起雲南之兵,從武定北上,依靠著洪承疇的運輸以及劉文秀遺糧,帶主力走建昌,出嘉定,浩浩蕩蕩地朝著保寧殺來。
胡國柱等地也從貴州北上,輕鬆收取了殘破的重慶,沿著嘉陵江,走著多尼開闢出來的道路迅速北上。
兩路吳軍,東路的吳三桂主力十二萬眾,西路的胡國柱軍三萬眾。
十五萬吳軍,其中披甲者十二萬。
在洪承疇的竭力籌措下,帶上來無數民夫和糧草,不惜窮盡西南之力。
踏上了這段可進不可退的征途。
但是與此同時,鰲拜已經整合了整個陝甘之力,打造出了一支能戰的陝甘軍團。
吳三桂和鰲拜在陝甘的對決註定不會輕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