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骨斷代結束後就開始復原了。由於頭骨具有唯一性,要妥善儲存的,不可能直接在頭骨上覆原,弄壞了就完蛋了,所以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透過鐳射掃描法把頭骨的d模型給掃描到計算機上去,要力爭逼真。頭骨的d模型有了之後,透過d列印技術把頭骨給列印出來,材料可以用工程塑膠粉末,當然陶瓷和金屬粉也都可以。整個過程就是一個複製的過程,使用複製品來進行頭骨復原不用擔心頭骨損壞的問題,壞了再d列印一個就是。
以上的工作只是頭骨復原的基礎,接下來的復原工作才是重點和難點。同一個頭骨,讓不同的人來複原,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甚至差距了十萬八千里都有可能,同一個頭骨有人復原出一隻豬,有人復原成一隻猴子。
古生物復原學是一門複雜的學科,箇中牽扯到的知識有解剖學,美學,生物學,運動學,工程學,等等亂七八糟學,知識很重要,但經驗更重要,反正就是不簡單。
就在考古學院三樓的古生物復原實驗室,瀟瀟師姐正在悶頭作畫呢,面前擺放著一具已經復原了百分之九十的未知生物頭骨作品。從目前的作品上已經能隱約看出頭骨所屬未知生物生前的外貌了,頭很大,但是腦袋很平,腦容量小,眼骨突出,圓圓的就像兩個電燈泡,鼻子長在兩隻眼睛中間,幾乎呈一條直線,有一張血盆大口,面部咬肌極其發達,不像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已知生物,但是又有靈長類動物的感覺,也就是人不人鬼不鬼的那一種,看起來蠻嚇人的。當然,未知生物有可能生前不是這個樣子的,因為復原具有誤差性。
一般的古生物復原都會分成如下幾個步驟:
第一,對骨骼進行形態修正,也既重塑骨骼,因為發現的古生物化石往往不是完整的。過程中可以參考同屬內的其它物種,或者形態最為接近的某生物,以求最大限度還原生物的骨架形態。
骨骼的重塑是最重要的一環,就像是蓋房子打地基,房子建得牢不牢,地基非常重要。古生物學奠基人居維葉就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利用一顆牙齒,就可以恢復一個動物的全貌,乃至更多資訊。這句話很好詮釋了骨骼重塑的重要性。
第二,重塑好骨骼後,根據規律和經驗對生物進行評判,食性,體型體態,棲息環境,……
比如說大興安嶺發現的這個未知生物頭骨,從尖銳的牙齒可以判定是食肉動物,頭骨又大又結實,整體的體態不會小,生前肯定比較兇猛。
第三,為復原後的骨骼增加肌肉。這個過程要用到大量解剖學知識,很難很難,但也有跡可循,比如說屍體腐爛後肌肉和韌帶會在骨骼上留有的附著痕跡,越是強大有力的肌肉、韌帶附著痕跡越明顯,年代越近,肌肉、韌帶痕跡越明顯。大興安嶺未知生物的死亡不到百年,年代算是很近很近的了,肌肉、韌帶附著痕跡比較明顯,這給復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此外還可以透過運動學推斷肌肉的發達程度,肌肉強不強大和運動需求呈正比。同樣地,肌肉和骨骼也有相互作用存在,根據骨骼的外觀和形態也能對肌肉分佈進行一定的推斷。
第四,體色紋理復原,為動物復原出一個合理的、令人信服的體色和紋理。這一步被認為是最複雜繁瑣的,需要復原繪畫師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相關知識儲備,要考慮到生物和環境因素的關係,個體的發育,系統的發育,等等。
目前瀟瀟在做的就是第四步工作,體色紋理的復原。
她一臉認真,盯著d半復原作品的雙眼囧囧有神,每一次下筆都會端詳很久。她要根據未完成作品腦補出生物原來的面貌,膚色紋理,毛髮的顏色和分佈,腦補出來之後才能畫出來,而這,顯然不是那麼容易。
我勒個擦,腦補,如何腦補啊,因為根本就不知道未知生物生前長什麼樣,太難為人了這是。
當瀟瀟用心作畫的時候,還一個貸戴眼鏡的博士師兄在對d模型作品進行精修呢,手拿鋒利的刻刀,就像雕刻一件藝術品一樣不斷在作品上動刀子。隨著他的不斷修整,作品的形象愈發具體。
瀟瀟的這個博士師兄叫趙鵬,是她爺爺方文同院長帶的一個博士生,此人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非常優秀,碩士階段和博士階段都是專攻古生物方向,在復原這一塊也很有造詣。大興安嶺的這個未知怪異頭骨雖然才死不到百年,算不得古生物,但是它造型很奇葩,以前都沒見過,所以只能按照古生物來還原了。
趙鵬博士帶著三個研究生做科研,再加上友情參與的瀟瀟同學,他們五個人組成一個團隊,此刻擺在工作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