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大。到了唐代,由於政局穩定和國力旺盛,黃金的使用又開始增多,尤其在大量的對外貿易中,黃金和白銀成為主要支付手段。不過,唐朝實行的幣制是錢帛本位制,黃金主要起保值作用。
白銀貨幣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使用,當時的銀幣有布狀、版狀和圓餅狀。秦始皇統一貨幣後,禁止以白銀為貨幣。東漢時期,隨著黃金作為機制貨幣被停止使用,白銀開始以貨幣形式在東漢流通。魏晉、隋唐時期有少量銀幣,到宋代白銀使用範圍和數量大大增加,在流通領域地位超過黃金。兩宋時期,白銀已具有貨幣的各項職能,商品也開始出現以白銀作為價值尺度來衡量的狀況。這種狀況在元朝得到全面發展,主要是受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影響,這些少數民族一直以白銀作為貨幣進行流通。明代的貨幣制度可歸納為鈔、錢、銀,明朝早期用鈔不用錢,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後來改為以紙幣為主,銅錢為輔,錢鈔並用。到明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白銀的流通更加廣泛。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朝的貨幣制度,以銀為主,以銅為輔,實行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且銀錢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一千文一兩上下。
(三)紙質貨幣階段
宋朝時期,中國出現了歷史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交子最早出現在公元 1023 年的四川成都。當時四川使用鐵錢,重量重但價值小,買一匹絹都需要百斤左右的鐵錢,為方便商業發展,出現了一種存款憑證——交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逐漸演變成一種貨幣,代替了鐵錢的流通。此後,紙幣在元、明、清等朝代也有不同程度的使用和發展。例如,元朝時期貨幣制度大多延續宋朝,以紙幣為主。
三、古籍中對貨幣的記載及其意義
(一)貨幣的職能與作用
古籍詳細描述了貨幣在交易、流通中的職能與作用。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它使得商品的交換更加高效、便捷,打破了物物交換的侷限性,擴大了商品交換的範圍和規模。例如,《史記·平準書》中對秦漢時期貨幣制度及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有諸多記載,讓我們瞭解到當時貨幣對於國家財政、商業活動的重要性。同時,貨幣還具有價值尺度的功能,它為商品的定價提供了標準,使得不同商品之間的價值比較成為可能。此外,貨幣還可作為儲藏手段,人們可以將財富以貨幣的形式儲存起來,以備將來之需。
(二)貨幣制度與政策
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貨幣制度的制定和調整,古籍中也有大量關於貨幣制度和政策的記載。這些記載反映了不同朝代的經濟政策導向和政治意圖。例如,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幣制,統一鑄造五銖錢,並禁止郡國鑄幣,將鑄幣權收歸中央。這一舉措不僅規範了貨幣的流通,增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掌控力,也對當時的政治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又如,宋朝時期出現交子後,政府對紙幣的發行、流通、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以保障紙幣的正常執行和信用。透過研究這些古籍記載,我們可以深入瞭解古代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以及統治者在經濟管理方面的策略和手段。
(三)貨幣與社會經濟的關係
貨幣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古籍中對此也有不少反映。貨幣的供應量、流通速度等因素都會對經濟產生影響。當貨幣供應量適度、流通順暢時,能夠促進經濟的繁榮;反之,則可能引發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等問題,影響經濟的穩定發展。例如,在一些朝代的末年,由於政治腐敗、戰亂頻繁等原因,導致貨幣貶值、物價飛漲,社會經濟陷入混亂。而在經濟繁榮時期,貨幣的流通量也會相應增加,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此外,貨幣的形式和種類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如隨著商業活動的日益頻繁,為了便於攜帶和交易,紙幣應運而生並逐漸得到推廣。
(四)貨幣與文化的相互影響
貨幣不僅是經濟現象,還與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絡。從貨幣的材質、形狀、圖案到文字等方面,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中國古代的銅錢大多鑄有文字,這些文字不僅體現了當時的書法藝術,還傳達了一定的政治、文化資訊。有些銅錢上的文字還包含著吉祥、祝福的寓意,反映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同時,貨幣的使用和流通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在對外貿易中,貨幣作為一種重要的交換媒介,將不同地區的文化元素相互傳遞,豐富了各地的文化內涵。例如,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