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贊《深度解析至和元寶、至和通寶與至和重寶:宋仁宗至和年間的璀璨錢幣遺產》:
《贊至和錢寶》
仁宗至和鑄錢精,元寶通寶重寶呈。
元寶書體分三種,隸楷篆書各有情。
通寶光背版式多,對錢互成對錢名。
重寶折二與折五,錢文深峻顯崢嶸。
存世量多或量少,版別各異魅力生。
經濟文化蘊其中,歷史價值永留名。
璀璨遺產傳千古,後人研究趣味濃。
這首詩的大致解釋如下:
首聯點明是宋仁宗至和年間鑄造了這些精美的錢幣,包括至和元寶、至和通寶以及至和重寶。
頷聯描述至和元寶有隸書、楷書、篆書三種書體,每種書體都有其獨特的韻味和情感表達。
頸聯說明至和通寶是光背小平錢,且有多種版式,它們互為對錢,具有獨特的形式。
尾聯強調這些錢幣無論存世量多還是少,版別各不相同,都充滿魅力,它們蘊含著當時的經濟和文化資訊,具有永恆的歷史價值,是璀璨的遺產,讓後人研究起來充滿趣味。
標題:
《深度解析至和元寶、至和通寶與至和重寶:宋仁宗至和年間的璀璨錢幣遺產》
宋仁宗至和年間(1054 - 1056 年),乃是北宋錢幣鑄造史上一個頗具特色的時期,在此期間鑄造了至和元寶、至和通寶以及至和重寶這三種錢幣,它們猶如三顆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先看至和元寶,它於北宋仁宗趙禎至和元年(公元 1054 年)開始鑄造。至和元寶小平錢有隸書、楷書、篆書三種書體,其中隸書書體相對較為少見,為這一錢幣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收藏價值。從存世量來看,至和元寶數量較多,在市場上較為常見,其價格通常在幾塊錢到幾十塊錢之間波動。然而,這並不影響它作為北宋錢幣重要代表的歷史地位,它承載著當時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等多方面的資訊,是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接著談至和通寶,同樣是在宋仁宗至和年間鑄造。至和通寶為光背小平錢,錢文有隸書、楷書、篆書三種書體,且這三種書體互為對錢。其鑄造量整體較大,存世量也非常多,在市場上較為常見。不過,至和通寶中也有兩個較為稀少的版別值得關注。其一為楷書隸通版,該版別的特徵是“至和通寶”四字當中“通”字為隸書體,而其他三個字都為楷書體,在版別分類中屬於二級幣,較為珍稀。其二是篆書大字版,其外緣較細,字型較大,尤其是“至”字明顯較大,寫法與普通版不同,上部較為寬大,下部的“土”字少一橫,而普通版下部是一個完整的“土”字,“和”字與“寶”字也與普通版有所差異,此版別為三級幣。這些獨特的版別不僅豐富了至和通寶的種類,也為錢幣收藏愛好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與收藏方向。
最後說說至和重寶,它在形制上有折二和折五兩種。至和重寶存世量相對較少,其中折五錢背有“坊”“虢”等記地名者更是稀少。至和重寶錢文為真書旋讀(也有發現真書直讀者),製作精整,錢體厚重,錢文深峻,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歷史價值。折二錢大多為素背,而折三錢的背文則紀地,分別有“坊”(北宋鄜延路坊州鄜監所鑄)、“虢”(北宋陝西路虢州朱陽監所鑄)、“同”(北宋陝西路同州朱陽監所鑄)。折三大錢徑約 34 厘米,重 16 克至 18 克不等,厚達 04 厘米。現今傳世或出土的至和重寶錢,大部分為鐵母錢,亦發現有折三鐵錢和素背銅錢,這些均屬罕見的泉品,尤其是背“坊”“虢”的鐵母銅錢,堪稱稀世大珍。例如,在李佐賢的《觀古閣續泉說》中就有記載:“至和重寶‘虢’字錢,鮑康所得者,‘和’字在右,海豐吳氏所藏,‘和’字在穿下,‘虢’字均在背穿上。”又如袁寒雲所說:“至和重寶折三背上‘虢’字,宋泉紀地始於此,絕罕見。”在清代,能獲藏此珍泉者僅有鮑康一枚,後贈劉燕庭,另一枚則由海豐吳氏所得。到了民國,也僅有董康、中村孔固亭(日本)、戴葆庭、張叔馴、陳仁濤等名泉家獲藏此珍泉。可見其珍稀程度之高,在錢幣收藏界的地位之重要。
總之,宋仁宗至和年間鑄造的至和元寶、至和通寶、至和重寶,各具特色,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貨幣,更是北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生動體現,為後人研究北宋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也在錢幣收藏領域佔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吸引著眾多收藏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