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4 / 4)

小說:全球通史 作者:敏兒不覺

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不過,這一口號是1914年中唯一的反調,因而當時不受人注意,也沒有產生什麼影響。布林什維克那時是俄國一個極小的黨派,而且其傑出的領導人都流亡國外,其中列寧在瑞士,托洛茨基在紐約。因此,布林什維克的鼓動並沒有破壞沙皇專制政權統治下的給人深刻印象的民族團結。

俄國人不僅團結一致同德國人作戰,而且確信他們將在短期內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事實上,公眾募捐了大筆的錢,準備給與第一個進入柏林的俄國士兵。但是,俄國人不但未能迅速取勝,反而遭到了慘敗。誠然,俄國為戰爭所作的努力大大地促成了協約國的最後勝利。1914年,俄國人出人意料地迅速挺進東普魯士,迫使德國人從西線調出部隊,從而大大地有助於阻止馬恩河的德國人的前進。不過,事實仍然是,1914年侵入東普魯土的俄國的兩支軍隊遭到了毀滅性的失敗。第二年,當俄國軍隊面對德、奧的強大進攻向後退卻時,出現了大潰敗。帝國人口最稠密、工業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丟給了同盟國。1915年的失敗是沙皇專制政權滅亡的開端。

俄國再也沒有從軍事失敗中恢復過來,其原因之一在於它完全沒有經濟實力來進行反對第一流工業強國的現代化戰爭(見第十三章第五節)。這對前線的俄國士兵究竟意味著什麼呢?1915年夏一位俄國將軍在寫給法國大使的下面這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