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和晶體。
乍一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質。
實則不然。
從微觀層次上觀察金屬材料,就會發現。
它們的內部,實際上結構也和晶體材料非常相似。
有某些共同點。
眾所周知,
材料內部的分子結構,往往決定了它的對外性質。
比如說金剛石。
地球上硬度最高的自然物質。
它內部的晶體結構,就是由多個碳原子組成的正四面體。
這樣的晶體結構,賦予了它強大的硬度。
同樣,
金屬材料的不同晶體結構,也給它們賦予了大不相同的性質。
材料學上,製造合金。
就是使用不同型別的溶劑,對金屬進行干涉,
從而形成具備不同晶格結構的固溶體或混合物。
鐵素體、奧氏體、馬氏體、珠光體...
從最簡單的轉爐鍊鋼,發展到不同配比溶劑製備合金。
這一發現催生了金相學,
也讓合金材料領域真正得到了蓬勃發展。
但是。
以藍星目前的工業水平而言。
不管是調配什麼配方的合金。
實際上,都是被動式的。
換句話來說。
合金內部形成什麼樣的結構,都是‘宏觀可控、微觀不可控’的。
金相學工程師們可以在投放溶劑這一環,控制原料成分,
從而人為地,影響產品的化合反應。
使最終產物,‘大體的’具備某一種晶體結構。
就好像種地。
只播撒一種種子,就只能收穫這一種作物。
但是...
想要讓合金內部‘全都是’工程師們需要的那種結構...
這不可能。
做不到。
好比,無論再怎麼控制種子的型別。
能滋生作物的土地上,終究不可能只有作物,而沒有其他植物。
風吹來的種子、鳥拉出來的種子、地裡本身就埋著的種子...
太多太多的可能性,會讓地裡長出各種千奇百怪、連農人自己都不知道打哪兒來的雜草。
合金冶煉也是一個道理。
微觀層次上,原子與分子的布朗運動。
隨時可能會導致,不知道哪一小片結構裡。
就藏著個只有用電鏡才能看見的斷層、裂縫、或是空泡。
用肉眼看,
鋼材的斷面光亮如鏡,吹髮可斷。
用電鏡掃描,
才能看見那坑坑窪窪、凹凸不平、彷彿月球表面一樣的結構。
這些瑕疵,肉眼看不見。
一個兩個也無傷大雅。
但積少成多,會嚴重影響材料總體效能。
這也是藍星的科學家們,一直都想解決。
卻也因能力有限,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
而眼下...
擺在眾人面前的報告,卻打破了人們對此的認知。
電子顯微鏡掃描出的影象,被做成了圖片。
展現在眾人眼前的,是一個又一個工工整整的正四面晶體結構。
如同訓練有素的軍隊般整飭排列。
與旁邊由基地市局生產出的,特種合金的電鏡掃描圖片一對比。
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雙方之間的差距。
猶如天淵。
對此。
蘇院士百般不解。
一臉的疑惑。
看不懂嗎?
看不懂就對了。
這是目前為止,蘇文的隨身空間裡,最核心的工業能力。
豈是隨便拿點碎片,進行掃描分析,就能弄明白的。
沒有理論知識支援的情況下,蘇文就算把奈米鍛爐拿去給他們拆解。
他們都沒法進行逆向工程、分析不出這些技術來。
..
奈米鍛爐的加工能力,可不僅僅針對宏觀物體。
雖然奈米級的干涉能力。
還不足讓它做到,像更高階的黑科技那樣、消除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直接將密密麻麻的原子,排成用於構造‘水滴’的簡併態板材。
也就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