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組化設計的好處,顯然是一目瞭然的。
有它的幫助。
後上船再補票的事情,想做也很容易做。
畢竟,前次造艦計劃所提出的那一批主力艦,現在還在緊鑼密鼓的建造階段。
已經完成了工程量最大但最簡單的‘主體結構’部分,
開始進入最為艱難、最為漫長、也最需要避免出紕漏的‘內部結構’部分。
按蘇文的瞭解,‘軍團’級那邊,還在機庫區段磨蹭著呢。
哪怕再過一兩個星期,才能把那套艦載機指揮裝置完工。
想趕上那邊的進度,也輕而易舉。
主力艦麼。
修建它們的工序,完全稱得上是‘大建’了。
若非蘇文這邊,一口氣提前開工了三十座十萬噸級船塢。
又有帝國在機械製造領域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
想把它們的工序壓縮到兩個月內...純屬痴心妄想。
‘軍團’級再怎麼說,那也是小五萬噸的主力艦。
在星域之中,它們這一級別的艦船,
幾乎是所有非超級文明的戰鬥之中、數量和質量都佔據壓倒性優勢的戰場主力。
就這種東西,如果竣工下水、完成舾裝之後,
全副武裝地開到蘇文穿越前的那個世界去,都夠把地球人嚇出毛病來了。
一艘。
只需要一艘這種級別的星際戰艦,就夠征服整個藍星。
一點也不誇張。
它光是什麼也不做,就漂在近地軌道上,張開護盾讓底下的人打,血條都不會動一動。
人類在鐳射武器、電磁炮、天基武器上,的確有了不少發展。
但直到蘇文穿越前,掌握在他們手中的、最具毀滅性的武器,依然還是熱核武器。
那種東西,在大氣層內,具備毀天滅地的能力。
但在宇宙空間之中,就很乏力了。
且不說按五大流氓現役戰略核導彈的航速、機動性、以及防護能力。
它們碰不到‘軍團’級的半徑一百公里之內,就會被艦載機或是點防武器給擊毀。
哪怕就是能突破航母周圍的防空火力圈,也沒什麼屌用。
那是真空。
無法擴散衝擊波、或者準確的說‘無法形成像在大氣層內一樣具備毀滅性威力的衝擊波’的情況下。
熱核武器的主要殺傷力,也就剩下光輻射和熱輻射了。
倘若能夠直接命中目標,它依然具備極其恐怖的威力。
但若是打在一面隨時可以撤銷,並且不會將傷害蔓延到戰艦本體、頂多只會過載的護盾上的話...
那自然就另當別論了。
除非是飽和攻擊。
直接用成千上萬的百萬噸核彈頭淹沒目標。
但這同樣也只能存在於假設之中。
畢竟飽和攻擊,能在大氣層內對付一個國家的國土防空體系,卻沒法用來對付一個外層空間的小型目標。
尤其還是航速能輕易超過第三宇宙速度、乃至飆到亞光速的小型目標。
...說到底,星際戰艦的高速度,大航程,才是真正具備對前星際文明壓倒性優勢的原因所在。
追不上,跑不掉,怎麼對付一艘神出鬼沒的星艦?
後者不還手都打不動,它要是放出那少則數十架、多則上百架的戰機,人類文明又該如何應付?
當初光是一架‘匕首’,就把華國那幫科院大牛給嚇成了驚弓之鳥。
一想到這麼一架,能以十幾、甚至幾十馬赫的高超音速全球巡航,無法被任何雷達鎖定、無法被任何導彈追上,還有可能從任何一個地方突破防空體系、往國家的核心城市甩上百萬噸千萬噸級核武器、乃至其他更離譜的星際戰略武器的外星戰機,在自己的國土上晃盪來晃盪去...
那確實是有點容易把人嚇出毛病來。
達摩克利斯之劍,的確唬不住進入資訊時代的藍星。
但若是達摩克利斯的‘大伊萬’,那就另當別論了。
就這,還是一架老掉牙的T2級別星際戰機。
在現如今的帝國,這種東西都已經準備退役了,退役後就和報廢的破銅爛鐵無異。
不得不說,‘推進力學’這一個領域,不顯山不露水,實則影響力無比巨大。
它帶來的,劃時代的飛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