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者,都是作為主力單位,要大爆狠爆的。
致遠星那邊,也上馬了這兩款戰艦的元件流水線。
模組化生產的星艦,其組裝流程是高度簡化的。
主體結構,由多個區段構成,而每個區段,又由固定數量元件構成。
這種方式可以做到流水線生產,運到船塢裡進行組裝,就能拼出一個區段。
所有區段全部完工,自然就是舾裝環節。
在裡頭安裝反應堆、推進器、感測器、武器組、裝甲帶與護盾發生器等等部件。
連舾裝環節也完工之後,星艦就能直接下水服役。
畢竟由AI操控的無人化艦船。
連訓練船員、磨合崗位的功夫都省了。
光輝現在已經接手了工業區,正在幫助蘇文進一步最佳化生產。
按照她的估計。
由她完成整頓後,
‘雲海’級的生產週期,可以縮短到五天。
而‘颶風’的生產週期,同樣不到一週。
當然,這是以現有資源的儲存量來計的。
以當前的各項資源儲量來計。
帝國最多能夠生產一百五十艘‘雲海’,或是六十艘‘颶風’。
再多就得等新的資源供應上之後,才能排得出生產力了。
且必須進一步提升資源日產量,否則艦船維護費可能會出現問題,比如說氦三供應不上之類。
不過。
即使資源儲量支援這麼多預算。
生產裝置的數量也是大問題。
目前月球軌道上的防禦哨站裡,有兩個船塢。
很少。
但歐米伽研究站裡,卻有更多。
三號穹頂裡寬敞得很,有大量配套設施。
其中也就包括了十個斐族的萬噸船塢。
如果把噸位較小的‘雲海’,全部改為無船塢臨時組裝。
將這些船塢全都塞滿‘颶風’的生產訂單。
一個月的時間,蘇文便能看見一支規模不俗的快速反應艦隊出現在自己面前。
可惜...
這當然不行。
總共才十二個船塢,不能光讓‘颶風’佔了。
正主還沒出場呢:
——‘光暈’級輕巡洋艦;
——‘監視者’級指揮艦;
這是目前艦隊方案中的最後兩款艦種。
前者是一款航空導彈巡洋艦。
輕巡的規格,噸位大致也就九千五百噸。
並不算大。
最起碼論體積,遠不如地球上那些動輒幾十萬噸的郵輪大。
不過光暈級也並不強調這一點。
蘇文給它的定位,是處於艦隊後排放飛艦載機、同時以導彈海進行遠距離火力覆蓋、或是進行戰略打擊的ADC型戰艦。
它不需要近身肉搏,更不需要接近敵艦射程範圍。
那是雲海和颶風需要乾的活。
因此...
光暈捨棄了厚重的裝甲,僅保留巡洋艦級別的大型壁壘護盾。
騰出來的艦體空間,全部用作導彈備彈艙,以及機庫。
機庫只有兩個,各支援一個六機編隊。
這沒什麼可說的,只是聊勝於無而已。
真想玩大機群作戰,噸位不夠可不行,還得上航母。
載機巡洋艦上的戰機,只能說是負責敲邊鼓。
主要任務是攔截對方來襲機群和導彈,屬於防衛性質。
這兩個機庫裡塞的,同樣是老三樣。
T2的‘利爪’、‘回聲’、‘匕首’。
只在此基礎上,多了一個T3‘雷擊’重型戰鬥機。
負責確保近距離攔截萬無一失。
‘光暈’級的主要任務,還是透過導彈海火力支援。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