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的補給需求。
之所以現在他們還能維持著那麼高的戰鬥力,其中一大部分,都是靠攻下火礁諸國的星球、縱兵劫掠所收穫的擄掠物資。
若是沒有高強度劫掠所帶來的大量資源,他們可就沒法打出這樣‘侵略如火’的狂暴攻勢了。
從‘可汗’侵略的全過程軌跡,也能看得出來:
一開始,他是隻派了一支規模不超過兩百艘主力艦的方面艦隊,去侵略塞族的幾處工業中心。
對比現在他部署在全星域的上千艘戰艦,這數目只能用寒酸來形容。
初始兵力就那麼多,不是因為他沒有,而是因為他根本掏不起。
有更多艦隊停泊在移動基地之中,但沒有足夠的物資支援它們的長久活動。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可不是開玩笑的。
養一支兩三百艘主力艦的艦隊,供應它們短時間作戰,還能靠儲備物資來搞定。
要是上千艘...
就非得有一座大型的殖民地星球來供應才行了。
直到打下智侖星系之後,‘可汗’才真正開始大規模派出兵力,便是因為在劫掠了智侖星系之後,從這座對塞族文明至關重要的工業中心之中、虜獲了足夠多的物資與補給。
...然而,核心星區之中,有幾座星系,能與智侖相比?
如果把塞恩斯塔克比作華國,那麼智侖就是它的深圳。
聽起來似乎沒有北上廣逼格高,實際上卻是一國的生產力支柱。
一座恆星系之中,除了智侖II這個工業基地之外,還有兩顆礦球,供應基礎資源。
一顆糧產球,直接為當地提供至關重要的食物產出。
至於環繞恆星的能源採集站,更是數不勝數——他們那太陽帆的建築密度,都快趕上戴森雲了,也就是沒有專門規劃而已。
對塞族文明來說,這就是它們的產業命脈。
翻遍整個核心星區,也沒有幾座這種規模的工業星系了。
尤其,可汗為了保持戰略穩定,還是採取‘不佔領、只劫掠’的侵攻策略。
不保留星球完整,自然就不可能恢復生產。
可以說是‘搶一座就少一座’。
這些蠻族相當於是在消耗不可再生資源來滿足自己無窮無盡的補給需求...這麼搞,一天兩天、一月倆月是可以,難道還能一年兩年?
而且...
“...這還只是第一個缺點,”
蘇文冷哼一聲,
“沒有實際控制區,就沒有穩定的資源產出,更沒法種田。
...想發展,怎麼可能不種田?”
“別看他現在牛逼轟轟,那完全是因為對方猝不及防,加上守不如攻。”
“眼下除了幾個倒黴蛋以外,其他的文明,中央星系都已經頂住了可汗的進攻。
以前是他們集中力量、突破力足夠強大,而對方防禦分散,因此守勢薄弱...
現在大部分文明都已經被削弱到只剩下首都的地步,固然是損失慘重。但這恰好也是逼迫他們集中全文明的力量來固守一處...
輪到他們被迫分兵、久攻不下,蠻子們要是沒有其他花活的話,那鐵定要被持久戰了。”
若是進入持久戰...那就有樂子看了。
且不說一個後勤問題,就足以拖垮這幫不事生產的蠻族。
光是持久戰之後必然會出現的戰事升級,就足夠令他們焦頭爛額了。
..
蘇文從來就沒有真的把‘可汗’當成過生死大敵。
他們不配。
真不配。
這就不是一個健康的文明,不值得被他如臨大敵地來惦記。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軍事力量。
但若想發展軍事力量,又得靠科技實力。
科研能力,來自於工業能力。
至於工業能力...
一則要求包括貿易、交通等各方面因素在內的‘經濟能力’;
二又要保證包括糧產、礦產等多種基礎物資的‘資源供應’;
而上述兩則,歸根結底。
都依賴於培養足夠多的人口、來提供足夠多的生產力...
...文明的發展,是一環套一環的。
沒有什麼捷徑可走。
哪怕是閉關鎖國如蘇文,都在跟藍星人類搞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