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平日裡,不太容易被普通人所注意到的領域。
港口,實際上是一種專業化程度要求極高的生產設施。
星際時代,對星港的規格劃分,不同文明之間的標準都不太相同。
畢竟彼此之間的科技路線不一樣,種族、制度、政體更不一樣。
很難實現完全一致。
但通常來說,對‘大型星港’而言,
‘最起碼具備,容納一支總噸位百萬以上、即擁有十到二十艘主力艦的大型艦隊停泊,並同時擁有對其進行完整的補給、保養、維修等各項能力。’
這一個標準,是在星海之中隱隱共通的。
二十艘左右的主力艦。
若是以一個文明的整體而言,看上去是不怎麼多。
可若是考慮到之前‘一艘主力艦就足以鎮壓整個藍星文明’的概念,這就很誇張了。
通常來說。
三位數規模的主力艦所構成的艦隊,就已經是一個文明裡當之無愧的主力艦隊了——
——聽起來像是廢話文學,實則不然。
這裡的‘主力’,既有‘主體由大噸位主力艦構成’的意思,同樣也指代‘軍事存在之中的支柱主力’。
前者是戰艦噸位、艦種級別上的差別,後者則是對文明一整個軍事版圖戰略部署裡的講究。
不能一概而論。
這種級別的艦隊,不是以文明主體、最高當局的意志而進行的大規模行動,等閒是很難見到的。
就好比,若是去打個土匪流寇、清洗一幫黑社會團伙啥的,也不可能讓中央政府直接出動野戰軍一樣。
如果把三位數規模的主力艦隊,類比於一個野戰軍。
那麼這些二三十艘、三四十艘主力艦所構成的大型艦隊,就相當於團、旅、師這樣的下級編制了。
整體戰鬥力,自然遠沒法和主力艦隊相比。
但勝在編制靈活、功能性多樣。
大規模地出動主力艦隊,就好比是一場舉全國之力的豪賭。
派出去的艦隊,那每天每時每刻都是在消耗著海量的資源的。
若是需要它來對付的目標、需要靠它爭取的成果,比不上派出它所需要消耗的開支...
...那麼,它就會變成一支殺人見血的神劍,扭頭就把自己的召喚者給吃掉。
傾國之力供養的大規模主力艦隊,不能隨意出動。
通常來說,在星域裡最常見的,也就是大型艦隊的配置了。
可能有些時候,數量會多一些。
比如說增派額外的輔助艦艇、輕型艦艇,給它兵力加強一下。
但至多,也不可能多到七八十艘、上百艘的地步。
這個數量級,是一個產生質變的過程。
——因為星域裡,很少會有這麼大規模的星港。
話說這就是在套娃了。
一個解不開的莫比烏斯環:
因為單支艦隊船舶數量不會太多,所以大型星港的泊位數量也不會太多;
反過來大型星港的泊位數量,也導致了很多文明沒法給單支艦隊增派太多的主力艦...
...很難說到底是誰在影響誰,誰又決定了誰。
但它就像是很多社會上不成文的規矩那樣,伴隨著星域貿易的流通,不斷傳播、互相影響。
漸漸地,變成了絕大多數文明的共識。
一般來說,即使是大型星港,擁有五十座十萬噸級別的主力艦泊位,那都頂天了。
再多,就會讓空間站的整體結構變得相當臃腫。
就像是之前說過的、‘戰艦長度與護盾包覆程度’的關係那樣。
進一步增加的空間站泊位數量,會導致空間站的佈局不平衡,所需求的結構大小也會幾何式增大。
...因此。
綜合各方面的需求和成本。
從一開始,對藍星上打算部署的大型星港。
工業生產部那邊,就將之確定在了‘五十座十萬噸級泊位,萬噸級、千噸級中小型額外增設若干’的指標上。
應該說,對於這個指標。
以帝國目前的工業能力,想保持加速狀態快速完成,是很簡單的。
泊位不是船塢,沒那麼難修建。
...實際上即使是船塢,也不是很難修建。
當然,這是相對於建造戰艦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