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的威脅,對文明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不同文明,對這個問題,都有不同的答案。
這些不同的答案,都與他們的不同生活環境有強相關。
即使是如今的蘇文,也沒法憑藉帝國的大資料庫,來統一解答。
但按他自己的想法來說...
外部威脅也許不是好事。
但一個文明若想健康發展,它毫無疑問是必需品:
‘它是什麼’不重要;
‘擁有它’才最重要。
苦難,是通往成長的荊棘之路。
對個人來說,或許可以不經歷苦難。
因為單獨的個人,只是文明之中的一個個體而已。
他改變不了什麼。
哪怕是歷史上有名有姓的偉人。
他們曾經立下的豐功偉績,也逃不了人亡政息。
但是對‘文明’這個整體來說...
沒有苦難陪伴,它就必將滅亡。
鉛色百年固然痛苦。
可它的經歷,最終卻給華夏文明帶來了無盡的財富。
它就彷彿是一條棘刺猙獰的鞭子。
時刻不停地抽在華夏的脊背上:
——‘敢停下發展的腳步,你就會死!’
也正是因為從立國之初,就時刻不停地挨著這條鞭子的抽打。
華國才成為了,唯一一個能成功戰勝大災變、從淪亡末日挺過來的人類文明國度。
...儘管這其中,少不了某些人提供的‘一些不足掛齒的小小幫助’。
但不可否認,外部威脅的確是促使華國飛速發展的關鍵推動力。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邏輯,蘇文才暗中養寇。
保持小行星帶裡的異族基地存在,不去進行徹底清剿。
不為養寇自重要挾華國,只為讓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高懸後者頭頂。
免得收復失地之後,華國內部的某些人、某些派系,又故態復萌。
重新回到大災變前那種紙醉金迷的糜爛時代裡去。
...實際上,他這個養寇計劃,貌似也卓有成效。
根據情報來看。
長老院內部,已經在暗中制定一個‘驅逐計劃’。
打算在完整收復所有國土、且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再建設’之後。
重啟載人航天工程。
在修建新的空間站之後,利用從‘餘暉文明’獲得的技術,開始建設船塢,並設計建造真正的星艦。
...當然,第一步不會製造星際戰艦。
畢竟步子邁太大、肯定會扯到蛋。
最開始還是以運輸船為主。
一期工程計劃建造一艘‘一萬噸級短途運輸船’,用於地月系統內部的運輸。
可以進行全球範圍內的軌道空降,也可直接航向月球、和餘暉文明進行貿易運輸。
隨後的二三期工程,也還是運輸船。
但卻是載人運輸船。
航程從‘直達火星’、到‘往返火星’、甚至是‘往返木、土等星’,一路擴張。
再往後的四期工程,才是真正的星際戰艦。
並且一步到位,以能夠‘往返小行星帶’的萬噸級驅逐艦為標準。
整個計劃預期用五十到一百年完成,歷經兩到三代人。
最終目標是拔出小行星帶的異族據點,將六族聯軍的勢力徹底從太陽系內清除乾淨。
這個‘驅逐計劃’之後,還有一個同步的‘新長城計劃’。
旨在於太陽系內的可移居行星附近,修築防禦工事、星港、船塢,駐紮艦隊。
以應對可能會出現的、‘六族聯軍背後文明的反攻情況’。
...總之,和華國一貫的風格一樣。
特別能憋,特別能藏,眼光也極其遠。
兩個計劃裡,還做了三套進階預案。
分別針對‘餘暉文明樂意提供進一步幫助’、‘餘暉文明需要交易某些資源才肯提供進一步幫助’、以及‘餘暉文明不為人類提供任何進一步幫助’的三種情況。
具體執行的時候,以第三套為準,方便將容錯率拉到最高。
不得不說...
不得不說這真的很讓蘇文感慨。
很顯然他付出是有回報的。
雖然從這些數量龐大的一攬子計劃裡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