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物流空間站拉響戰鬥警報的同一時間。
整個恩塔羅斯星系裡。
所有的星港、空間站、防禦平臺、以及艦隊錨地,
都瞬間像是被踩了尾巴一樣動了起來。
那鋪天蓋地一般壓過來的‘垃圾巨無霸艦隊’,就如同暴風雨前一片黑沉沉的陰雲。
在同一時間,就給所有的監控站、預警雷達、以及質量探測器的監視屏上,
製造了同樣鋪天蓋地一般刷屏的,無數血紅色警報資訊。
讓無數這時候正在各自崗位上執勤、或者也可以說在摸魚的國防軍各級官兵們。
像是火燒屁股一般急吼吼地奔向各自的崗位:
——他孃的,這架勢,十幾艘百萬噸級的作戰艦艇就那麼直衝母星而來,這是要正面踹門的意思啊!
星際時代裡,艦種劃分標準,基本上以各自文明的科技樹,以及國防部所制定的海軍造艦規範為準確定則。
但非要按噸位、大小之類非技術性原則來歸類的話。
大多數情況下、也就是專門針對中、低階星際文明的情況下,倒也的確有一個‘大機率可以互通’的、相對籠統的寬泛標準。
——對這個範疇內的文明而言,通常來說,
‘艦長兩百五十米以上、噸位三萬噸以上’;
‘擁有至少三座大型(l級)及以上主炮位,或至少三座飛行甲板’;
以及‘擁有‘全形護盾’或‘聯合前盾’、以及重型裝甲’;
這三條屬性之中,任意擁有其中兩條,便可稱之為(準)主力艦。
之所以要加個準字,是因為這其中包含了‘超級巡洋艦’、‘重型導彈巡洋艦’、以及‘護航航母’之類,規模和功能性都遠超尋常護衛艦艇、但按級別又不屬於真正意義上大型艦的艦種。
而具體到狹義上的主力艦、也就是戰列艦和艦隊航母,那麼在這個標準上還會上浮。
艦長會達到三百米,噸位也會超過五萬噸;
同時飛行甲板和大型主炮位的數量,也會一概上升到五座。
再往上到無畏艦,同樣是以這個標準上升。
噸位和體積會來到‘十萬噸’以及‘五百米’;
而對主炮和飛行甲板的需求,毫無疑問也突破了兩位數。
並且若是裝載主炮的‘戰列無畏艦’,那麼往往還會要求具備‘x級’、也就是‘超大型主炮位’。
至於百萬噸級...
——那已經是‘泰坦’的領域了。
那些裝載‘t級’、即‘巨型主炮’的怪物,無一不是能橫行霸道的恐怖鋼鐵巨獸。
體積標準對它們而言,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因為。
就好比眼前,眾人所看見的這些龐然大物一樣。
它們那龐大無儔的身形,甚至遮蔽了日光。
光論體積而言,只怕比不少小行星還要誇張。
即使此時此刻,在星球地面上的居民們,也不由得滿臉震撼地抬起了頭:
不像是平日裡那些衛星、空間站一樣,在地表上,尤其是在白天,只能看得見一顆像星星一樣的發光亮點。
這些來歷未知的泰坦艦,
塊頭實在太大、距離實在太近。
地表上的不少人,都能清晰看見它們的輪廓和造型。
眼力好一點、再拿上裝置的,甚至能看清楚...
...那個正在充能的恐怖炮口。
“諸神啊...”
一座位於摩天大樓頂層的豪華空中別墅裡,一名穿著華麗服飾的富豪,手中的單筒目鏡直接掉在了地上。
摔了個粉碎。
被濺了一鞋面玻璃渣的富豪本人,卻恍若未聞。
直勾勾地望著天上那迫近的‘外星巨物’。
整個人像是傻了一般。
恩塔羅斯-ii作為火礁星域過去首屈一指的貿易流通中心,當地居民可是很有見識的。
在他們的印象中。
通常來說...
這樣一艘恐怖的鉅艦,只需要到某些星域邊上晃一晃,一個文明就有可能會被直接征服的。
而現在。
直面這種恐怖壓力的,就變成了他們塞族人了。
..
...不過,儘管如此。
地面上的騷亂開始蔓延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