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又一道彷彿流星般的亮色光點。
實際上就是一道又一道,瞬間開合、完成傳送的超空間通道。
而從通道里駛出的...
好吧,都這種時候了,它們當然不會是來旅遊的客輪了。
——成百上千艘噸位大小不同、但都具備畸形金屬造物外觀的敵方戰艦,齊刷刷完成超空間躍遷,出現在在場所有人面前。
比起那些無比醒目的泰坦艦,它們的塊頭就小了許多。
在後者身旁,彷彿不起眼的一坨坨太空垃圾。
但拋開那完全沒有任何工業美感、像是被胡亂拼湊而成的外表輪廓不提。
這些畸形戰艦的噸位、數量,都相當可觀。
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主力艦級別,那艦體長度,大夥一眼過去心裡都能有數。
此外。
無論造型多麼古怪。
它們身上相對突兀的炮位、以及一塊塊慢慢滑開的飛行甲板,也準確無誤地昭示了它們的身份...
——這是一支戰列艦和艦隊航母組成的特混艦隊。
“該死,我們中計了!”
千鈞一髮之間,趕在防禦網路徹底崩潰之前,躍遷到了母星邊上。
塞族司令官臉上沒有一分一毫的喜色。
相反,他的表情可以說難看到了極點。
望著第一艦隊的聯合護盾前、已經迅速開始交起火來的敵方部隊,
哪還不知道自己被人擺了一道!
很顯然,敵方的指揮官,水平也不差。
準確的說,不僅成功有心算無心、搞了一把圍點打援。
還巧妙地利用突襲時這短促而緊張的反應視窗,誘導他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是。
救援母星的確很重要。
為了爭取最關鍵的時間視窗,關閉空間阱也的確無所謂。
反正敵方泰坦都已經入場了,開不開也一樣...
...可大夥也沒想到,他們居然還有這麼大一批預備隊啊!
就那麼陰搓搓地擱外頭蹲著呢。
至少六百艘各式規模的主力艦,還有數量少些、但同樣具備相當程度威脅的各式護衛艦艇。
這麼大一支混成艦隊,單論戰略威懾力,的確是比不上那十四座泰坦。
可在戰術層面上的運用,它們遠比泰坦艦靈活得多。
泰坦的轟擊再可怕,終究也不是搭載末日武器的巨像。
它們哪怕搭載了燒夷彈,也並非不能與之周旋一二...
——塞族第一艦隊同樣有近兩百艘各式戰艦,其中半數以上都是大噸位的主力艦。
配合母星防禦網的情況下,對付十四座泰坦,擊沉做不到,牽制可不難。
現在好了。
人家的主力也來了。
這下樂子就大了。
..
無論是‘無畏’、‘泰坦’也好,甚至是‘巨像’、‘超旗’也罷。
很大程度上,它們扮演著的,都是‘決戰兵器’型別的角色。
就彷彿當年的大和武藏衣阿華一樣。
又或者類似於古斯塔夫、小戴維。
雙拳難敵四手的道理誰都懂。
除非是真正堆滿了無數高精尖科技、將船隻承載和空間利用率發揮到極限的某些少數設計。
否則。
論擊沉、擊傷敵方作戰艦艇的效率,泰坦艦的能力,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
這涉及到一個‘傷害溢位’的概念。
...話說這也算老問題了:
泰坦的軸炮威力再高,一炮也就是能打掉那麼多船。
眼下,那是因為面對組成密集陣型的防禦網路,才讓它們有一炮‘串起串子’的恐怖輸出。
單純艦隊野戰的情況下,誰會擺出送死一樣的密集陣型啊?
尤其是一艘戰艦往另一艘戰艦屁股後面躲的。
除非前面那艘是像主T一樣光承傷不輸出的‘重型防禦艦’,
而後面那艘是航母或者導彈艦。
要不然都是瞎胡鬧。
這種情況下哪怕是泰坦艦,若非攜帶了某些類似於‘真空內爆彈’之類的大範圍殺傷性武器,殺敵效率也高不到哪裡去...
...當然,這是從‘價效比’的角度上考慮的。
並不是說泰坦艦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