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防炮臺,
乃至更高階別的‘小行星火炮’之類太空結構,
在星域之中的廣泛存在,
也能看得出來。
即使是深空星艦可以肆意在不同星系之間穿梭的年代,各色固定工事依然是太空戰鬥中一項不可或缺的部分。
...當然。
由於部署在星際空間,且往往圍繞行星或恆星之類大質量天體,故此它們都會公轉。
看起來的確不太符合‘固定’工事的範疇。
不過,這些設施本身雖然基本上都有推進器,但倒也不會怎麼頻繁的運用...
它們那點機動能力,是不足以與星艦相比的。
相比後者,前者放棄了動力段、以及圍繞動力段的那一大堆額外附屬設施,
換來的是更大的空間、更多的炮位,以及更厚的裝甲。
本身的機動能力雖然有限,但也可以讓它們在圍繞軌道運轉之餘,能在需要的時候,自行脫離公轉、前往所保護的天體附近的某些位置進行部署...
...龍錘星系裡如今一半左右的太空垃圾,就是各種固定設施的殘骸。
有龍錘文明一方的,也有可汗部族一方的。
不奇怪,進攻方也是會用這東西的。
相比綜合效能均衡、整合了多種系統與功能的星際戰艦,
這些裝個護盾、插上裝彈機,就能拖出去提供廉價大量火力的固定炮,
無疑是非常優秀的炮灰選擇。
它們就彷彿是戰壕裡的機槍和步兵炮。
不一定時時刻刻都能派上用場。
但若是在合適的情況下,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這些天裡,雙方之間的來回拉鋸,很多時候就是在這些固定武器的互相交火之中進行的。
進攻方的機動炮位、與防守方的岸防陣地,
隔著大量同時阻擋雙方視野、同時充當雙方掩體的太空垃圾拼命開火;
紛飛的彈幕之中,以通常不超過三十艘的分艦隊規模編組的各方艦隊,
或突襲,或包抄;
而在每一次交鋒的最前沿,
都是海量的艦載機、以及大量的輕型艦船、突擊艦、乃至炮艇,
來充當赤膊上陣、近距離纏鬥的角色。
主力艦往往都不會上去。
都在後方隔著一段距離互相狙擊。
壞處是很難對對方主力造成有效殺傷;
好處是同樣容易儲存自身,且易於撤退。
——這就是星際時代的陣地戰。
一方攻不進,另一方也解不了圍。
也正是因此。
在新的第三方突然掩殺而來之後,
一切防禦設施都對著龍錘星方向的第五艦隊包圍圈,
立刻就從後方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