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整齊啊……
每個人表演一個節目,十三個小蘿蔔十個都是背古詩……
剩下的三個……黃凰不用表演……老木和張重巒還沒表演……
不過,這也難怪,這個時代這個地方,絕不可能有什麼少兒藝術班之類……
老木真不好意思再背古詩了……
但是……才藝……
上輩子三十多年,他都沒發現自己有什麼才藝細胞,現在處於小屁孩階段……就更沒才藝可表演了……
暫時沒有想到什麼好的辦法,就想讓張重巒先表演……
轉頭一看……咦……這小子哪兒去了?
張重巒這小蘿蔔不見了……
我去……這沒臉沒皮的小子逃了……
大概是想不出來特別的節目,會背的詩又被別的小蘿蔔都背過了……所以逃了……
小蘿蔔們正看著老木,等著他的節目呢……一會再找他算賬……
“古詩其實就是古代人的歌詞……”老木一邊隨便說著話敷衍著,一邊想著節目……
“古詩是歌曲,所以,古詩傳達的和文章不一樣,文章是告訴你一些東西,或者一些事情,比如,樹……是什麼樣子的?山……是什麼樣子的?或者今天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古詩傳達的,是做詩人當時的感情……比如剛才白鷺同學誦的《春曉》……前面三句都是鋪墊,只為了醞釀最後一句的情感……‘花落知多少?’這一句的感情最濃……但說實話,我們現在理解不了這種感情……只有當我們真的知道了花的美麗,真的愛花的時候……讀到這一句的時候,才會感動……而當我們讀了詩詞多了,當我們已經年過中年的時候,又會有更深一層的感動……花落知多少?凋謝的不只是花……還是春天……還是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花落了,代表著春天過去了……春天去了,代表著時間的流動……時間的流動,代表著我們的生命每時第刻都在減少……生命的流逝是人最大的悲哀……”
“花落知多少?青年惜花的時候讀到,會為花而傷心……中年之後讀到,會為自己而流淚……那時候,才是真正的讀懂了這首詩……”
“所以,說起來,古詩是要到青年中年之後才能讀懂,那麼,我們現在背詩有什麼用呢?”
“積澱情感……我們現在讀詩,就是為了在我們心中積澱情感……我們的感情是否充沛,代表著我們的心靈是否充滿靈性……如果我們感情乾涸,那麼,我們將感受不到花的美麗,也感受不到生命的流逝……我們對任何事任何物都沒有熱愛,也就不會自覺的去做任何事……”
“所以誦詩,我們要慢讀,慢慢讀的時候,才有時間在心裡想像詩中的畫面,參悟畫面中的意境和情感……
說到這裡……老木突然停住,啞然失笑……
聽他說話的不是中學生,也不是大學生,而是一群小蘿蔔頭……他們大概聽不懂自己在說什麼……
不過,經過我這一大通議論,他們大概也就忘記了讓老木表演節目了……
他正想說,不早了,準備睡覺吧……
“你還沒表演節目呢……”李綠野說……
我去……這小子是故意的還是太愛說老實話了?
老木實在沒想到什麼節目,只好說:“那我讀一首詞吧……”
“大江東去……浪淘盡……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 驚濤拍案……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 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 還酹江月……”
蘇軾的《浪淘沙》是他最喜歡的一首詞……
波瀾壯闊之後的寧靜……成就雄圖偉業的英雄豪傑,最後歸於平凡……
這是我最嚮往的人生境界……
諸葛丞相的理想是,光復漢室,之後退耕隴畝……
他覺得和諸葛丞相的人生境界一樣,區別只在於,他做了前半段,自己做了後半段……
他做了英雄,終究沒有歸於平凡……
我從一開始就是平凡,終究沒做過英雄……
但這首詞,老木是真喜歡,每次慢慢的讀過一遍,便感動一次……
讀完這首詞,我還沉浸在詞的意境中……
突然,一個白毛怪從廚房中滾了出來,翻滾著向他們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