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危機溯源
蘇瑤和她的團隊在重重壓力之下,爭分奪秒地探尋著 AI 系統異常波動的根源。他們深知,每多耗費一分鐘,民眾的恐慌就可能加深一分,而整個城市與 AI 和諧共生的新秩序就多一分崩塌的危險。
在實驗室中,各種儀器閃爍著微光,資料在螢幕上不斷滾動,團隊成員們的眼睛緊緊盯著每一個變化,不放過任何一絲可能的線索。幾天來,他們幾乎沒有閤眼,疲憊在每個人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但眼神中的執著卻絲毫未減。
“我們不能再這樣盲目地查詢下去了。” 蘇瑤打破了緊張的沉默,“我們需要重新梳理思路,從每一個可能的角度去分析。”
於是,他們開始從 AI 系統的硬體結構、軟體演算法、網路連線,甚至是外部環境干擾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細緻的剖析。在這個過程中,團隊成員們不斷提出各種假設,然後又透過大量的資料驗證或推翻這些假設。
“如果不是 AI 系統自身的故障,那有沒有可能是外部的網路攻擊呢?” 一位年輕的研究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這個假設讓大家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們迅速將調查重點轉移到網路安全方面。團隊中的網路安全專家林浩首先對網路流量進行了宏觀的梳理。他調出了城市網路主幹線近段時間的流量資料圖,那是一幅由無數線條和節點構成的複雜圖形,像是一個巨大而神秘的迷宮。
林浩仔細觀察著流量的高峰和低谷,尋找著任何不符合正常模式的波動。他發現,在一些特定的時間段,有微小的流量尖峰出現,這些尖峰雖然看似不起眼,但卻隱藏著不尋常的規律。
“這些尖峰可能就是我們要找的線索。” 林浩指著螢幕說道。
他開始對這些尖峰對應的資料包進行深度分析。每個資料包就像是一個小小的資訊盒子,裡面裝著傳送者和接收者的地址、資料內容以及各種控制資訊。林浩開啟這些 “盒子”,仔細檢查裡面的內容,發現其中一些資料包的頭部資訊被巧妙地偽裝過。
“這是典型的隱藏痕跡的手法。” 林浩皺起了眉頭,“對方很專業,不想讓我們輕易追蹤到他們的來源。”
為了揭開這些偽裝,林浩運用了一系列複雜的解密和分析工具。他首先嚐試破解資料包頭部的加密演算法,這是一個需要耐心和技巧的過程。他從自己多年積累的演算法庫中挑選出可能匹配的演算法,一個一個地進行嘗試。經過數小時的艱苦努力,他終於成功破解了頭部加密,發現了一個隱藏的標識程式碼。
“這個程式碼看起來像是一個隨機生成的識別符號,但我覺得它可能是指向某個特定組織或者個人的線索。” 林浩說道。
他將這個程式碼輸入到團隊自建的全球網路標識資料庫中進行匹配。這個資料庫包含了從公開渠道和一些特殊渠道收集到的各種網路標識資訊,是他們追蹤網路來源的重要依據。
然而,資料庫中並沒有直接匹配到這個標識程式碼。林浩並沒有灰心,他意識到這個程式碼可能是經過了特殊的變形或者定製。於是,他開始對程式碼進行逆向工程分析,試圖還原它的原始形態。
在這個過程中,他需要仔細研究程式碼的結構和邏輯,推測出每一步可能的變形操作。這就像是在解一個複雜的謎題,每一步都需要精確的推理。
經過一番努力,林浩成功還原出了一個部分相似的標識程式碼。這個程式碼雖然不完全匹配資料庫中的任何一個記錄,但卻與一個曾經被懷疑與網路犯罪有關的神秘組織的標識有一定的相似性。
“我覺得我們可能找到了方向。” 林浩興奮地說。
他開始沿著這個線索,追蹤與這個神秘組織可能有關的網路活動。他深入到城市網路的各個角落,從大型資料中心到小型的私人網路伺服器,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關聯點。
在追蹤過程中,他發現了一些網路節點的活動模式與這個神秘組織的風格高度吻合。這些節點透過一系列複雜的跳轉和代理伺服器與外界相連,形成了一個隱藏極深的網路鏈路。
林浩知道,要找到這個網路鏈路的源頭,就必須逐個突破這些節點。他首先對最外層的代理伺服器進行滲透測試。他小心翼翼地傳送探測資料包,試圖找出伺服器的安全漏洞。
經過多次嘗試,他發現了代理伺服器的一個緩衝區溢位漏洞。他利用這個漏洞,成功獲取了伺服器的部分控制權。然後,他透過伺服器的日誌檔案,查詢與內部鏈路有關的資訊。
在日誌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