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難食之麥(1 / 2)

小說:秦農 作者:玉米粒皮皮

所謂魚膾,其實就是後世的生魚片。在秦朝河中釣出的魚,先天就比後世飼料養殖的魚要鮮美。而且在調味品上,用切碎的蔥花、茱萸、花椒、薑末攪拌在一起的蘸水,更是別有一番辛辣的風味,此道菜可以說不輸於後世了。

張鵬用手拿起魚肉,在小碟子裡蘸了一下,放入口中咀嚼片刻,點頭道:“阿母,此魚膾極鮮!”

“俺也嚐嚐!”碩早就按奈不住,抓起一大塊魚肉,蘸了蘸調料就塞到嘴裡,嚷道:“阿媼,果真鮮極了!”

“哈哈哈哈!”看到碩吃魚的樣子,在座都笑了起來。

張鵬仔細品味著口中的魚肉,入口滑嫩,只有淡淡的腥味,的確很好吃。

“阿母······阿丈,且慢用食。”張鵬攔住要吃飯的兩位老人,朝碩使了一個眼色。

他早就知道碩一進門就把酒肉藏在了門後,只是沒有點破,此時讓碩拿出來,後者卻一個勁地晃著大腦袋,說啥也不肯搭話。

見二老不解,張鵬無奈笑道:“阿母,俺今日賽牛得‘最’,上吏賞賜了一些酒肉,特來孝敬您嘞!”

碩母先是大喜,然後連連擺手:“這怎麼使得······娃兒自己留著!”

張鵬道:“阿母勿要推辭,碩弟助我飼牛一月,沒有他,小子也不能得‘最’,您就當是碩弟應得的。”

碩母看向老伴兒“楊”,後者點了點頭,一拍大腿道:“鵬小子請吃酒,還客氣作甚,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今日乃翁就陪你小子喝兩碗。”

“哈哈!”張鵬開心大笑,推了一把碩,讓其取酒肉來,一邊道:“小子定然陪阿翁喝好!”

································

孔夫子曾以“食不語,寢不言”作為對自己和其弟子生活習慣的要求,並被後世奉為生活規範。但在歧視儒生、摒棄儒學的秦代,黔首們的生活卻是沒有這樣的繁瑣。

上層社會的公卿可能更文雅一些,但是底層的百姓就全憑個人喜好和心情生活了,秦法雖然嚴苛,但也沒管得這麼寬,連黔首們吃飯睡覺都操心。

所以在飯桌上,一家人其樂融融、歡聲笑語不斷,也讓張鵬感受到了家庭的溫馨。楊的酒量並不好,兩口下肚就紅了臉,一碗過後竟直接向後一倒,睡在了席子上。

張鵬一邊陪著碩母說話,一邊品著嘴裡的飯,讓前世吃慣了大米白麵的他實在有些難以下嚥,即便魂穿到這個時代已經有些日子了,可還是不太習慣。

無他,因為這是麥飯!

其實在秦時,主食一般是禾,也就是黃澄澄的小米,也被稱作“稷”、“粟”還有“谷”,單從這麼多叫法就可以看出這種糧食的普遍性。它的口感比起大米是差了些,但產量很高,因此就得到廣泛種植,數千年來一直是古人的主要口糧,很多細節都可以佐證這一點:

農夫們的田裡種的是它,交田租交的是它,糧倉裡儲存的是它,給士兵、刑徒發口糧的是它,給官員們發俸祿的也是它······人們還將它與代表土地的“社”相提並論,當做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兩樣事物--“社稷”就是這樣來的。

粟既然如此重要,一般生活艱難的黔首們根本捨不得吃,大部分是攢起來交稅,或者是交換一些生活必需品。所以,平日裡吃食的,大多都是沒什麼人願意吃的麥子。

那為什麼不吃水稻呢?

大米在當時確實是有的,但絕大部分都是在南方出產,楚國所在的江南之地就以“飯稻羹魚”著稱。大米在北方地區並不常見,以至於都沒有被列入五穀。因此,黔首們的口糧就只能用產量不算低,但口感極差的麥子來湊數了。

至於說為什麼不把麥子磨成麵粉?答案讓張鵬也很無奈,因為秦代根本就沒有石磨,沒法把麥粒磨成麵粉。雖然與磨相似的工具“舂”已經被應用,但它主要被用於給穀物去殼,是一個極為繁重的工作,以至於專門有一類針對女性的法律懲罰叫“舂”!

所以,張鵬只能皺著眉頭,專心致志地和口中堅硬的麥粒鬥爭。年輕力壯的他尚且如此,已經頭髮花白的兩位老人就更不用說了,有時候實在嚼不動,就只能囫圇吞了。

沒辦法,這種情況雖然是財力所迫不得不食麥,但同樣也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上層社會的有爵者們可以不吃麥,但如果要吃,那就大哥別笑二哥--我們都一樣!

其實在歷史上,有一個真實的例子可以作為旁證--即便是世卿世祿的貴族,麥子也只能蒸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