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初為人師(1 / 2)

小說:秦農 作者:玉米粒皮皮

米線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比較古老食物,並非現代所新創。

在古烹飪書《食次》之中,就有關於米線的記載,只不過當時的米線被稱為“粲”。《食次》一說即為《隋書》所記《食饌次第法》,南宋時散佚。“粲”本意為精米,引申義為“精製餐食”。

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謂“粲”之製作,先取糯米磨成粉,加以蜜、水,調至稀稠適中,灌入底部鑽孔之竹勺,粉漿流出為細線,再入鍋中,以膏油煮熟,即為米線。這些工序和張鵬做的並無不同,只是更加精細了些。

同時,以精米磨成精粉,又以精粉製成精緻食品,因尊稱米線為“粲”。又因其流出煮熟,亂如線麻,糾集纏繞,又稱“亂積”。

到了宋代,米線又稱“米纜”,已可乾製,潔白光亮,細如絲線,可饋贈他人。時有徐南卿《招飯》詩句“米纜絲作窩”,可見其時米線幹品為鳥窩狀,與後世雲南昆明所制幹米線如出一轍。

明清之時,米線又稱作“米糷”。宋詡《宋氏養生部》曰:“米糷,音爛,謝疊山雲:‘米線’。”

張鵬現在所製作的米線,實際上十分粗糙,無論是口感、味道、色澤還是美觀上,跟後世相比那是天差地別。但好在秦朝時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所以突然一吃,便覺得美味異常。

這一頓花甲米線,碩母和碩父楊一人吃了兩大碗,碩則捧著陶釜用手抓著吃,不一會兒也連湯帶水一滴不剩的吃乾淨了。

院子裡如此熱鬧,自然瞞不過他人。不時有鄰里的阿丈、阿母踮著腳尖在牆邊徘徊,看似路過,實則眼神都盯著那些香噴噴的吃食呢。

張鵬見狀,吩咐碩再去河邊多多采集些白蛤、黑蛤回來,自己則和碩父楊、碩母商量了一下,得到准許後開啟了柴扉,讓將鄰里都迎了進來,一邊招呼,一邊再做起米線。

不消片刻,院中全是“呲溜······呲溜”用力吸食米線的聲音。

“鵬娃子,這就是陳稻做出的吃食?”有老嫗一邊用僅剩的兩三顆黃牙跟米線較勁,一邊問道。

因為人數太多,所以有的米線並沒有煮得很軟就被撈了起來,導致米線的表層軟了,裡面還有些硬。不過再硬也硬不過麥子,所以這並不影響人們對其的喜愛。

張鵬笑著道:“是嘞,阿母慢些吃,小子在做些軟的給您。”

另有年輕計程車伍端著陶碗,一個勁兒地往張鵬身邊湊,就想看看這個叫“米線”的東西究竟是如何做出來的。不過還沒等他開口,就有身為三老的阿丈一腳將其踹開,呵斥道:“你這豎子好不曉事,鵬娃子給你吃白食,怎地還想偷師?”

古代人對手藝是十分重視的,因為這意味著別人將自己的飯碗交在你的手上,從此以後你的子孫後代都可以免於飢餓貧寒,這是很大的恩德。

唐代的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秦時的農民自然不曉得把道理說得這麼通透,但在對待規矩上卻是一絲不苟的。

想學做這個米線?可以,帶上臘肉或你家裡最好的東西跪在院子裡,人家同意了,頓首大禮三拜,這才算成了。

被踹計程車伍雖然跳脫,但卻並不惱怒。他並非不知好歹,立刻漲紅了臉、訕訕地退到一旁,不敢再造次了。

張鵬嘴角含笑,將一切看在眼中。他對那士伍招了招手,又喊上其他圍在四周躍躍欲試卻礙於規矩不敢上前的年輕士伍,說道:“若是想學的,就到近前來,認真看好,俺可不教第二遍!”

此話一出,那些年輕計程車伍可高興壞了,頓時一擁而上將張鵬圍了個水洩不通。

那老丈氣得跺腳,對張鵬勸道:“鵬娃子,你這樣可就壞了規矩,這做米線的法子是門能夠立身富家營生,怎能輕易就便宜了這些豎子?”

張鵬笑著說:“無妨,這就是一做食的法子罷了,俺一個人可照顧不到全裡的阿丈、阿母,總得有幾個幫手哩。”

老丈見狀,也不再勸,而是揮手將年輕士伍們驅散到一旁,訓話道:“你們這些娃子好不曉事,士伍鵬平白將手藝教給了你們,還不快叩首拜師!”

士伍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不知所措。畢竟他們都和士伍鵬一般大的年齒,雖然近來鵬很出風頭,但想起往日,眾人印象中鵬還是個少言寡語的窩囊人。如今要向其叩首拜師,竟有些拉不下臉面來。

老丈見此情形,哪裡還不曉得這些混球腦子裡的齷齪想法,頓時火冒三丈,一嗓子喊來了他們的阿媼、阿翁,三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