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歸來(1 / 2)

小說:秦農 作者:玉米粒皮皮

犁可以說是人類應用最早的農具之一了,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主要是由一根木質橫樑端部的厚重的刃構成。其通常系在一組牽引它的人或牲畜上,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準備。

在55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農民就開始嘗試使用犁。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製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個尖頭,上面的兩個分枝則做成兩個把手。將犁繫上繩子由一頭牛拉動,尖頭就在泥土裡扒出一道狹小的淺溝,農民可以用把手來駕駛犁。

到公元前3000年,犁進行了改進,把尖頭製成一個能更有力地闢開泥土的“犁鏵”,增加了一個能把泥土推向旁邊的傾斜的底板。

中國的犁則則與世界上其他地區不同,它是由耒耜發展演變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牽拉耒耜以後,才漸漸使犁與耒耜分開,有了“犁”的專名。犁約出現於商朝,見於甲骨文的記載。早期的犁,形制簡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出現鐵犁,開始用牛拉犁耕田。

當然,張鵬現在所見到的犁,就是從春秋時期沿用下來的,不但體積大,而且笨重不便,與他在後世所見的樣式有很大出入。

碩父楊最近過得很滋潤,他原本手藝就不差,只因是百工戶籍而被一輩子侷限於鄉里,除了幫助鄰人打造木器或為官府服役外,既不能隨意遷移,也不能一展所長。

但現在情況卻不同了,他不僅聞名於陽城全縣,更是成了獨一無二的“磑”師!!!

自從張鵬將米線的製作方法傳出後,“米線”就成了豐牛裡的主要副業。凡家中婦孺老幼,皆以此減輕負擔,甚至還慢慢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是,米線的製作離不開一道程式,那就是用磨!

一開始里人是將稻子搬運到碩家去磨,有曉得事理的會隨手帶點自家的農產做酬,也有腆著笑臉白用什麼也不出的。短時間內如此尚可,後來不但碩家很是不便,鄉里中也漸漸傳出了怪話——言碩父楊貪財吝嗇,以磑脅臨!

楊何時受到過這等冤枉,只得將鵬娃子喊來,一副求放過的表情,讓鵬趕緊把磑搬回去,他眼不見為淨······

張鵬便建議楊將“磑”交與縣寺處置,山芋之所以燙手,是因為遭人覬覦。只有將它放在更強者的手中,自己才能安安穩穩的過日子。

果然,當縣中知道失傳的“磑”竟然在境內重見天日後,十分好爽地給予了木工楊重賞。不但免除其今年的更役,而且還從工隸臣中選拔了五名較為聰慧的學徒交付給楊,命其專門教授制“磑”的方法。

這不,當張鵬找上門的時候,楊正在院中帶著徒弟們造“磑”呢!

在說明來意後,楊幾乎是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一方面是出自於對張鵬的信任,另一方面是楊也嚐到了甜頭,說不定新犁還可以再受賞賜呢!

至於說張鵬為什麼不自己把新發明的農具獻出?其實原因很簡單——他不敢!

秦朝對士、農、工、商四民的等級劃分是非常嚴格的,每一級都有自己相應的戶籍。如果一個農民跑去研究木工手藝,這就是典型的不務正業,而且還是棄農從工,屬於人往低處走。哪怕你發明的東西真的有用,也一樣要受到嚴厲責罰。

在當時主導整個天下的法家人看來,非農人口的比例是越低越好的。

他們認為,理想中的非農人口和農業人口最好達到“百人農,一人居者”的程度,即1:100的比例;最差也不能低於“十人農,一人居者”,也就是1:10。如果1:1就麻煩了,因為“半農半居者,危”!所以對於工、商而言,成為農民是人往高處走,可要是反過來,那就是水往低處流。

再者說,碩父、碩母待鵬如親子,他們的關係就如家人無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碩父楊有長進,張鵬同樣能跟著受益······

·························

秋風蕭瑟,吹得陳勝縮了縮身子。

他還穿著夏日的短衣,天氣轉涼卻無錢財添置冬裝,行走在闊別兩個月的縣城中,說不出的淒涼。

理了理粗麻短褐上的皺紋,雖然已經黑的發亮,但他還是想盡力讓自己看起來精神一些,以免得被不時在街上四處巡視的遊繳當做遊蕩子捉了。

賈市內,有一家工肆剛剛開業,三個隸臣正在掛幡子、搬運木器、打掃灰塵。陳勝慢慢靠了過去,他打算和這家店的賈人說些吉利的話,討些口彩錢。

就在這時,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