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乃朝廷蒼鷹,此次突然派吏員來吳縣,恐怕並不簡單。”
中年人沉吟了片刻,道:“既如此,吾等不若將項氏告以少府之吏!”
“大兄是要······”
“嗯,項氏多有不法事,而且又揹負著吾等的血債未還,告之以少府,不死也要讓他們脫層皮!”
大劉點了點頭,旋即有些猶豫,說:“那少府的上吏看著面嫩得很,就怕當不得大事!”
中年人擺了擺手:“少府非庸人可入,既已為上吏,便有過人之處。”說著,他對大劉道:“麻煩季弟再到街面上打聽打聽,看那少府之吏下榻於何處。待探明瞭地方,俺今夜便去投疏!”
“諾!”大劉拱了拱手,喝了點水就又回到了賈市上,也不重新開張,就只清理鐵肆的衛生。手上不停,實際卻一直支著耳朵,聽周圍的人議論。
商人永遠是訊息最靈通的群體,果然不出片刻,那個之前提議讓少府上吏嚐嚐自家吃食味道如何的食肆商賈,就開始高調地道:“少府之吏就下榻在縣寺外的驛館內,俺這就去獻食!”
得到有用的訊息,大劉扔下手擦鋪面的爛麻布,就直接往回趕去。
他與項氏並無仇怨,也素不相識。可他的結拜義兄,也就是方才的中年漢子,卻與項氏有著血汗深仇。話說回來,倘非是項氏殺了義兄之親弟、己之仲兄,也不會避禍到吳縣來。
兩個月前,大兄一家突然找上門來,說要尋早已紮根在吳縣的項氏叔侄報仇,他還吃了一驚。可當他知道自己的仲兄就是死在項梁的劍下後,就毅然決定參與到復仇行動中來。
只可惜自己並不會武藝,除了打鐵外,只剩一把子蠻力。好在大胸也沒有讓自己舞劍弄棒,只要每日在鋪子裡盯著項氏的一舉一動就好······
ps:關於書中多次用到“上帝”一詞,書友有疑問這個詞是否恰當,其實“上帝”真的是原汁原味兒的國產詞。中文“上帝”一詞來自於昊天上帝。上帝是儒教信仰的核心教義之一,《通典·禮典》:“所謂昊天上帝者,蓋元氣廣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即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於帝,託之於天,故稱上帝。“
由於聖經的翻譯者,認為god與中國儒教中的上帝,意義相同,因而把god翻譯成了“上帝“。最早把god翻譯成上帝的是利瑪竇,他在1595年編寫的《交友論》中,開始使用”上帝“這個概念來指稱造物主。利瑪竇以基督教的目光閱讀和研究中國典籍時,他在中國經典中發現了”上帝“概念,利瑪竇認為這個概念完全可以與拉丁文的”deus“對應,可以用”上帝“這個中國概念來直接翻譯拉丁概念”deus“。
所以,“上帝“本是中國儒家經典《詩經》、《尚書》、《禮記》及二十四史中至上神的概念。古代中國人與古代猶太人一樣,認識到宇宙萬物和人類命運之上有一個至高無上的創造和主宰的力量,中國人用”上帝“這個概念來指稱這個至高神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