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宇腦中設計方案中,有一套軌道、滑輪組的卸力方式。
將大炮後退的動能,透過向後的滑軌和滑輪組,吊起船艙中的重物。
動能轉化為勢能。
然後重物回落,勢能轉化為動能,大炮自動復位。
此外還需要可輕鬆調整的炮架。
幾千斤的重量一個人操作、瞄準還是比較繁瑣的。
另外定裝藥和炮彈規格,也需要測試出來。
散彈雖好,對付黑貓群絕對夠用,但鑄鐵炮彈打的更遠,殺傷力也更強。
要做的事情很多,林宇喜歡這樣的忙碌。
會讓他忘記時間在流逝。
宇航員承諾的登神,則是給林宇注入充足動力。
他要將所有的準備都做到最好,完美。
一個強大文明,能夠修建環島的超長圍牆,結果登神失敗,整個文明覆滅。
,!
林宇只有自己,老師是個沒畢業的學生。
馬馬虎虎就開始登神,不是明智之舉。
至少,能在黑山那邊安靜的學習,不必總擔心被黑貓群劈死才行。
沉浸做一件事,就感知不到時間流逝。
不過每天準時出現在對面山頭的土著人,讓林宇知道時間一天天過去。
鐵甲船,全部裝甲加工完畢。
幹船塢中,失鄉號等待多時。
為防止安裝金屬件,和金屬件鏽蝕,對船體本身的傷害。
林宇在船外殼加裝隔板,類似於松木,用來固定裝甲板,鐵釘不會直接穿透船體本身,後期拆卸更換也方便。
叮叮咣咣,船塢之中,林宇身影出現在各個位置。
堆積成山的不同規格裝甲板,肉眼可見的變少。
失鄉號則由下至上呈現出青灰色。
整個與水接觸的船底,都安裝上鐵板,主要防止黑魚啃咬。
吃水線以上裝甲就比較輕薄,上沿還是裸露的木頭。
甲板上最為醒目的變化,則是兩門長達2米的黑黢黢大炮。
這門大炮是林宇鑄炮的第三代產物。
第一代是試驗技術,採集資料,第二代深化加工精度,採用套筒技術,讓炮身輕量化。
第三代,則是兩者調和。
維持一代炮噸位的同時,設計更合理,更堅固,炮管加長,穿上抗壓套筒,這樣可以裝藥更多。
前後各一門炮,固定在甲板。
卸力滑輪組、配重則在下層艙室。
當大炮發射完畢,自動退回到甲板中間,方便清理炮膛,填裝新藥和炮彈,然後利用配重勢能自動復位。
炮藥和炮彈前裝,引線後裝。
裝藥完畢,用鐵釺從尾部插入,刺破藥包,把拉發的引信塞入。
按下開關,大炮復位,
林宇站在較遠的位置拉動拉繩,
引信內硝石、硫磺、木炭等混合物摩擦,點燃火藥,再點燃炮藥,完成發射。
兩門大炮組裝完畢,林宇駕船駛出河道,在寬闊水域試射兩門炮,威力非常可觀。
並記錄不同裝藥、炮彈的射擊諸元。
除開兩門大炮,林宇還在船舷邊左右各加裝三門小型套筒散彈炮。
只有人小腿粗,架在炮架上,可靈活轉動,射擊範圍覆蓋近距離目標。
採用炮膛炮管分離結構。
即多個炮膛裝藥裝彈,使用時炮膛插入炮管,瞄準激發即可。
射速很快,一分鐘20發不是問題。
測試的整個過程中,那土著人一直在遠處窺視。
林宇都有點納悶,土著人耐心如此之高嗎?
“暫時不去管它了,先去收拾那群黑貓。”
各項測試完畢,幾天後,林宇將河岸工地衝壓機和鍛造錘,一二代大炮等關鍵零件拆除裝船,向另一條河道出發。
原地留下不少鐵錠。
這些玩意兒每一塊都沉重,單人絕對運不走。
土著人想要的話,就必須來更多人。
正好藉機觀察土著人。
林宇對此抱有期待。
土著人一連關注幾個月時間,對鍊鐵高爐、水車等裝置非常感興趣。
自己一走,肯定忍不住檢視。
:()藍星傾覆:我不玩遊戲全球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