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是不可能的;他不能為和平不惜任何代價。他在安大略省金斯頓市【屬加拿大。——譯者】還許口說,加拿大如遭侵略,美國不能“袖手旁觀”。
總統反覆說明自己如何痛恨戰爭,甚至稱讚起中立法案來,其實他是討厭它的。自威爾遜以後的歷任總統中,確立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的,他是第一人;當孤立主義洪流泛濫之際,是他力挽狂讕,扭轉歷史的。然而,不管總統要在國際上乾點什麼,都會有人大喊大叫起來。兩黨的自由派議員,——惠勒、海勒姆·約翰遜、皮特曼、博拉,——聯成一氣,要“堅守美國堡壘”。博拉認為,外交就是強權政治。《時代》週刊那時是死硬的孤立主義觀點,就表示擔心“羅斯福過於熱衷於搞國際強權政治”,而極口稱讚博拉。它有一陣子甚至每一期都給所有國外新聞加上一個總標題:“強權政治”。美國人如果去過西班牙參加反對佛朗哥的戰爭,要吊銷護照;美國商人繼續向日本供應它需要的石油、廢鐵的半數,而當時如果不是這樣,日本是無法同中國打仗的;全國防止戰爭委員會甚至想禁映“帕奈”號被炸沉的新聞片,因為這“不免要惹動美國人大發脾氣”。
就在那幾個月裡,戴斯領導下的非美活動委員會發現了新政原來是“搞共產主義的”,而對於庫格林神父的活動則置之不問。按此人在紐約布朗克斯區一次集會上舉手行納粹式敬禮,叫嚷說,“等到我們把美國猶太人收拾乾淨,那時他們就會知道,德國當年對付猶太人的辦法實在算不了什麼,”庫格林手下的“十字軍”、公民自衛聯盟、基督教陣線、美國愛國團、德裔美國人同盟——所有這些組織的活動,戴斯彷彿都視而不見。右派組織嚇唬國會,有時竟也獲得成功;羅斯福請求撥款鞏固關島防務,眾議院不同意,因為怕東京認為美國有意挑釁。此案最後以二百零九票對一百六十八票予以否決,眾議員兼廣告商布魯斯·巴頓樂得高聲大叫,“關島,關島,丟了完事了!”關島確是丟了;珍珠港事件後一週,日軍果然佔領了它;1944年8月收復關島時,海軍陸戰隊付出了傷亡近八千人的代價。
1937年4月下旬,國會批准了延長《中立法》的有效期限。《紐約時報》評論說:“國會透過這個名為中立實不中立的法案,大概是國內孤立主義情緒達到頂點的標誌了吧?”《時報》是過於樂觀了,頂點要等到九個月以後呢:印第安納州眾議員路易斯·勒德洛提出一個十分荒唐的法案,說即使國會對外宣戰了,也要等到全國公民投票多數贊成才生效。羅斯福總統寫信給眾議院議長威廉·s。班克黑德說,如果透過這樣一個修正案,政府就無法辦外交了。可是據頭一次民意測驗的報告,全國竟有百分之七十三的人表示贊成;再次測驗,贊成的減到百分之六十八,於是,提案退回委員會重作審議。眾議院投票結果:二百零九票贊成,一百八十八票反對。幸而贊成人數不足法定需要的三分之二,美國才沒有陷入絕境,否則,正如羅斯福對班克黑德說的那樣,外國就儘可以對美國為所欲為,肆無忌憚了。
“民主國家是隨風而逝的散沙”,這是墨索里尼在1937年說的話。有時看來真的象是如此。國務院讓中立法綁住了手腳,眼睜睜望著日本一個將軍佔領廣西,向印度支那邊界挺進,在諒山跟法軍軍官握手(四十至七十年代,軍火源源輸入越南,就是透過這個關口。)孤立主義者神經過敏,象害了妄想狂似的,總統一舉一動,他們都認為別有用心。英國國王和王后決定訪向美國(為的是對上流社會所說的“辛普森夫人事件”做一些彌補工作),眾議員漢密爾頓·菲什竟危言聳聽,說什麼“美國要重新淪為英國殖民地啦”;來自波士頓的眾議員喬治·霍爾登·廷罕也說,“現在的美國外交政策已被秘密談判操縱了,很危險。”;議員博拉則提醒總統,在當他同英王、英後談話間歇之際,不妨順便問問兩位陛下,英國在1914到1918年間欠下美國的二百一十三億八千五百萬元戰債,什麼時候才能還清?
應該記住反對派的這種本性。由於這種本性,也由於羅斯福深知美國處境危險,所以面臨歷史上一大難題。此後幾個月,他不得不擴大總統的權力,從而創立了一些先例;後來別的總統藉此濫用權力,不顧宣戰權在國會,此是後話。但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的看法是,如果羅斯福當時不這樣做,就是背棄了他就職時的誓言,應該受到彈劾。因為,羅斯福和國務卿赫爾跟國會中的批評家不同,他們是看到了各駐歐使館的來電的。他們明知捷克危機迫在眉睫,希特勒野心勃勃,而英法兩國政府既無膽量,又無應變的本領。無論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