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並不公平。有一些做法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帕克默希德區僱用穿制服的服務員修整草坪;德雷克塞爾清溪的一千二百二十三座花園公寓每年聖誕節舉行的裝飾比賽,各個庭園之間的競賽花樣翻新,使得費城每年有十萬人駕車前去參觀。新開發區的生活,在許多方面,比這裡的居民在三十年代幼時經歷的生活要好一些,而這並不只是由於現在大家都富裕了。現代企業使各種升遷的道路暢通,任何中層行政管理人員都有可能逐漸遷入韋斯切斯特、布林谷或布盧姆菲爾德山區去。同樣,這些新的郊區,除了黑人之外(他們出頭的日子還沒有到來),對任何人,不論出身經歷如何,都是自由的,不分等級的,殷勤接待的。新住戶會發現鄰居都熱心幫助他們安置,照看他們的小孩,在他們定居下來以前為他們備飯。甚至連威廉·懷特也承認,這些年輕的郊區居民“在態度友好和作風正派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他們有了自己的房子了,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這滿足了美國人響往已久的願望。他們的集體觀念在美國也有其歷史淵源;當年的拓荒者就是慷慨好客的。這些新人之平易隨便,不拘禮儀,近於過分的程度。運動衫和長及小腿的牛仔褲取代了硬領衫和長統絲襪。母親一代做夢也不會想到不打扮就進城;而這女兒一代卻帶著滿頭捲髮夾子就上街了。如果有人認為她們的頭巾很象東歐農婦戴的三角包頭巾,她們也不在乎。她關心的是鄰居姑娘們的態度如何。她們都是這樣的嘛,如果自己另搞一套,這些人會有意見的。
新區的兒童互相交換玩具和衣服,好象這些東西是集休財產似的,實際上也差不多真成了集體所有。小博比穿小了的童裝,對門的小比利可以接下去穿。做母親的在很久以後看到陌生的孩子穿著她很熟悉的衣服,並不是什麼希罕事,自從送給別人以後,這衣服已經轉手幾次了。腳踏車和踏板車也換著用。大門不上鎖;鄰居不敲門就隨便進去。室內的門也逐漸取消了。三十年代的那些笨重的沙發,厚實的地毯和屋內的隔牆不見了。母親一代每天打掃而只有擺酒席時才使用的餐廳,已經代之以兼作起居室、飯斤和廚房的單一房間。這些郊區居民,即位在接待客人時,也很少有理由為失去那種餐廳盛到懊喪,因為入席圍坐的晚餐已改為整鍋端菜、任客自取的方式。有時是彆扭些,但似乎誰也不介意。這種作法使女主人也能同大家共享遊讌之樂。
男主人一般事先把酒對好,百分之七十五的住戶都喝馬丁尼雞尾酒。兒童室裡如果造起反來,他便趕快跑去加以鎮壓。郊區住的父親們對孩子更關心了;家庭成了相互作伴共同消遣的場所。到1954年,美國做丈夫的大約有三分之二都幫著料理家務,在新區,比例還要高些。此外,使他們的父母不免感到驚訝的是,這裡作父親的年輕人還幫著洗碗、做飯和為嬰兒換尿布呢。拉塞爾·萊因斯發牢騷說,年輕的妻子已開始把丈夫當作半傭工,或是當作什麼最新式的工兵使用了;但對這些新式男人來說,下班回家時上超級市場去額外買點菜食,或者到自動洗衣店去洗髒衣服,或者推著嬰兒車上街溜灣,卻並不感到有失丈夫氣概。他們相信這樣做對自己好,對家庭也好。斯波克【本傑明·斯波克,1903年生,是美國小兒科醫生,教育學家、著有關於撫養孩子的書籍多種。——譯者】是新作父親的人用以為手錶對時的大座鐘:既然斯波克贊成,這樣做也就是對的。
在家人共進共出中居於先導地位的郊區母親們,看來都很年輕,往往也確實很年輕。五十年代裡,美國婦女結婚的年齡從二十二歲下降到二十歲乃至十幾歲。中學時代結婚成了一種無可非議的現象。許多初中的兒童就有了固定的朋友。這時候,甚至更早,女孩子就已經開始考慮結婚的事;《紐約時報》在一則出售某種女童裝的廣告中說,“她也能對男人產生極大的誘惑。”
要在誘惑男人方面取得成功,自己就必須十分媚人——用懷利的話說,必須“夠條件”,最理想的是“十分夠條件”。為了達到這種幸福的境界,各種年齡的女人都毫不吝惜購買服裝、化妝品,以及製造商聲稱能誘人強姦的奇妙香水。自從1939年以來,一般女人的身材都縮小了三,四號。她現在不量體購衣服,而是選中喜愛的衣服,然後節食減重,去適應這件衣服。“梅特里科爾”【一種節食減重的處方。——譯者】一出籠就獲得瞭如痴如狂的廣大市場。同樣受歡迎的還有“克萊羅”的一條新廣告:“既然我只有一度人生,何不作一個金髮美人?”,有些社會科學家和年紀較大,熱心女權的人士,擔心婦女的這種作法未免過早地拋棄自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