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1 / 4)

此去想應兄待弟,都來何致母隨兒。

試言邂逅誰能受,疊遇乖張命實奇。

不忍撫棺寄餘恨,孩提莫道未全知

第三部分 節儉愛夫的名後——孝賢皇后(6)

平時,乾隆帝看見皇后生前用過的物品,去與皇后共同相處過的地方,每逢節日,甚至有時看到南飛的大雁,都會引起對皇后的思念。自孝賢皇后入葬裕陵後,乾隆帝凡謁東陵,必到裕陵為孝賢皇后酹酒,祭祀亡妻。據筆者統計,他一共去了17次,最後一次是嘉慶元年(1796)三月初九日,是帶著新即位的嘉慶皇帝一起去的。這年乾隆帝已86歲,當上了太上皇帝,如果孝賢皇后還在的話,也已85歲,也當上皇太后了。到嘉慶元年,乾隆帝與孝賢皇后已分離48年,將近半個世紀了,但乾隆帝仍在深深地懷念著孝賢皇后。乾隆帝每次到裕

陵臨奠孝賢皇后,都要作詩悼念。每次作的詩,乾隆帝都親筆謄寫好,將部分製成精美的雕漆掛屏,一部分貯存在皇宮,有5塊供設在裕陵大殿的東曖閣內。如今這5塊儲存在清東陵文物管理處。

幾十年如一日地懷念著一個人,其用情之真、之深,令人慨嘆。如果孝賢皇后地下有知,也該感到滿足和幸福吧。

孝賢皇后個人小檔案

姓氏:富察氏出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二日

屬相:龍父親:李榮保

丈夫:乾隆帝弘曆子女:2子2女

成婚: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八日立為皇后:乾隆二年(1735)八月二十日

最得意:立為中宮皇后最痛心:連失兩子

卒年: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享年:37歲

一日亥時

入葬:乾隆十七年(1752)陵寢:裕陵

十月二十七日

諡號: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

順輔天昌聖純皇后

相關閱讀書目推薦

(1)萬依、王樹卿、劉潞著《清代宮廷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2)滿學會編《清代帝王后妃傳》(上),中國華僑出版社,1989年

(3)劉桂林著《乾隆孝賢皇后死因之謎及喪葬餘波》

(4)徐廣源著《清朝皇陵探奇》,新世界出版社,1998

第四部分 “死無葬身之地”的皇后(1)

乾隆后妃像清朝到了康熙年間,各種制度已基本完善。根據當時的喪葬制度,如果皇后死在自己的夫君皇帝入葬之前,那麼就葬入皇帝陵內,與皇帝合葬;如果死在夫君皇帝入葬之後,就要單獨建陵。乾隆皇帝弘曆的第二個皇后烏喇那拉氏死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按照上面所說,就應該葬入裕陵。這已經有先例可循。死於乾隆十三年(1748)的孝賢皇后以及慧賢、哲憫、淑嘉三個皇貴妃,早已葬入裕陵地宮,石門未關,在等待皇帝。烏喇那拉氏入葬裕陵,順理成章。可是她卻沒被葬入裕陵,也沒有自己單獨的陵寢。《清實錄》、《

大清會典》等清廷官修的書籍中,沒有記載她的葬地,清宮檔案中也沒有記載她死後的去向。《昌瑞山萬年統志》是由清代馬蘭口總兵主編的清東陵專著,內容涉及廣泛,記載翔實,從陵寢規制到祭祀禮儀,從內葬人物到神牌位次,從官員俸餉到機構設定,無所不包。但這部書關於這位皇后也隻字未提。這位皇后到底葬到哪裡去了?二百年來,一直是個謎。

筆者經多方考證、查索,終於在《陵寢易知》這部書中發現了這位皇后的葬處。原來她葬在了裕陵妃園寢(也稱純惠皇貴妃園寢)前排正中主寶頂下的地宮內,與純惠皇貴妃葬在了一起。這部書是東陵的官員在光緒十三年(1887)編寫的。作者在書的序言中講了編寫此書的目的,他說:“蓋思既系旗僕,當知旗事。世食俸餉,累受國恩,能不憶差務乎?故考我朝鼎建昌瑞山,已二百四十年矣,然陵寢員役日眾,差務日繁,自當平時留心詳考,以備指掌,庶不負為旗僕耳。遇差,庶可稽察,所問猶如指掌,斷不能疑難諮嗟,亦何致形同聾聵。雖無出類奇聞,正是本分應曉。”

裕陵妃園寢前院(徐廣源提供)很明顯,這部《陵寢易知》是當時當差官員們的工作指南和備忘錄,隨著事情的發生和變化,隨時記載,史料價值很高。

這部書在“陵寢規制及內葬人物”部分明確記載:“謹按:皇貴妃園寢,中建寶城,奉安皇后、純惠皇貴妃。寶城後,奉安皇貴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