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和火車的豪華車廂相比。不過勝在快捷便利,所以軍方的高層將領才那麼喜歡乘坐飛機。
和陳紹寬說了會話後,陳敬雲勉勵他要繼續努力,為海軍再創輝煌云云,之後又是和海軍的廖輝以及關時傑說了會話,言談中也沒說什麼正事,就是閒談而已。
扔下了海軍的那群人後,陳敬雲少不得還要和空軍的伍世鍾等人說說話,然後又是和政務院那邊的官員交談兩句。
小半個小時後,陸軍的蔣方震才了過來,如今的蔣方震肩膀上已經是掛著中將的軍銜了,說起來也算是奇怪了,蔣方震是早年就進入國民軍中並擔任要職,當年的他坐著參謀部教育司的位置一座就是差不多十年之久,隨後就是調任到南京陸軍大學擔任副校長,期間晉升為中將,至於校長一職是陳敬雲兼任,而陳敬雲實際上也是不管事的,所以蔣方震的這個副校長實際上也就是校長了。擔任了三年校長後,蔣方震又是做了一年的兵器總監,接著被調任到參謀部擔任常務次長。他的經歷和陸軍中的絕大部分中將都不一樣,因為他從來就沒有到過野戰部隊裡任職,一直都是在南京打轉,這在中國陸軍的數十名實權中將中是極少見的,這些中將絕大部分都是有著在野戰部隊任職的經歷,都是一個個從師長、軍長的位置上爬上來的,像蔣方震這樣一直都待在南京的可是極少數。
但是哪怕蔣方震沒有到過野戰部隊任職,但是他在陸軍中的威望卻是不小,因為他主要是從事戰略理論方面的研究,中國陸軍幾乎每一次的編制和裝備改革都是他主持的,在1931年中日戰爭後,蔣方震又是提出了漸進縱深理論,而這個理論是根據陸軍的孫立人少將的戰術理論深化研究後得出的,蔣方震認為隨著軍事裝備技術的進步,未來戰爭中應該不會出現和一戰時期那樣的戰壕戰,而是會出現以坦克為核心的機械化兵力進行的運動戰,而在敵我雙方都有著大量新式裝備的情況下,想要突破敵軍的防線就必須集中更多的兵力和裝備,而且預計突破防線時第一線兵力會遭到極大的損失,所以必須準備第二梯隊乃至第三梯隊,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並拉開缺口繼續向敵人縱深挺進。
而這一理論的核心依舊是集中大量的機械化兵力快速的穿插敵軍縱深,所以對部隊的機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還要求空軍部隊能夠不但要能夠為地面的陸軍提供空中保護,而且還要求空軍的轟炸機部隊在戰役發起時投入大量的前線轟炸機,直接支援前線機械化部隊的作戰。
而這一理論也是被陸軍的多數高層將領所認同,但是這種戰略理論同樣也帶來了極大的問題,那就是憑藉中國目前的機械化兵力不足以完成類似的漸進縱深挺進,一個裝甲軍估計也就只能擔任一個梯次的作戰任務,而後續作戰的話還得需要更多的裝甲軍,尤其是對蘇俄的西伯利亞方面,中國陸軍的機械化部隊更是顯得缺乏。
為了讓戰略理論得以實施,陸軍內部已經進行了新一輪的整編計劃,而這些編制上的整編一如既往的是蔣方震所負責。
“現在我軍中坦克部隊的編制還是經得起考驗的,不過各裝甲部隊中的摩托化部隊顯然是有些一定的問題,這些摩托化部隊雖然裝備了不少的輪式車輛,但是在實戰中,這些輪式車輛脫離了公路後就會遇上極大的麻煩,沒有足夠工程兵的保障下越野能力極為有限,而我們目前的摩托化步兵都是用來伴隨坦克部隊作戰的,這無法跟上坦克部隊的越野速度就帶來了極大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建議是,把這些摩托化部隊進行改編,用履帶式裝甲車輛代替輪式車輛,但是全履帶式裝甲車輛的成本過高,所以可以採取折中的方案,透過大量採用半履帶式裝甲車輛來提高目前這些摩托化部隊的機動越野能力。而目前這些摩托化部隊中裝備的大量輪式車輛也不會被浪費,可以轉入到各步兵師中。”
蔣方震繼續道:“對於未來部隊的編制改革,我的意見是,保持目前的三個裝甲師規模,目前的六個摩托化師換裝為機械化師。讓我們的三個裝甲軍成為尖刀部隊。而各普通步兵師分成兩等,一種是大規模裝備各輪式車輛以及少量半履帶式裝甲車和輕型偵查裝甲車,成為具備快速公路機動能力的摩托化步兵師。而其他部隊則是裝備必要的卡車,用於牽引火炮,進一步減少騾馬以及後勤人員的數量。”
陳敬雲聽著這些,心裡頭也是暗自點頭,
蔣方震的想法還是不錯的,而看他所說的機械化師應該是可以具備強大戰鬥力的,算得上是半裝甲師,而且蔣大量的步兵部隊改裝為摩托化步兵師,也是有利於提高部隊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