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共和國在減少自身對中國的依賴,就可以看成是俄羅斯共和國正在試圖削中國對他們的影響,而這個反對中國在俄羅斯腹地駐軍就看的出來。
俄羅斯內戰期間,中國的部隊可是駐紮了幾乎整個俄羅斯境內,當俄羅斯國防軍在前線打仗的時候,後方的反遊擊、維護當地治安以及重要補給線的工作可都是中國的部隊所承擔,不過二十年代開始,中國就已經陸續從俄國腹地撤兵,到了三十年代的時候中國實際上已經沒有在俄國腹地有駐軍。目前中國駐俄部隊中,主要就是駐紮在鄂木斯克方向的第五集團軍,而第五集團軍的數量實際上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駐紮在鄂木斯克以南地區,總體上是從鄂木斯克向南延伸到哈薩克的阿斯塔納,這個是第五集團軍的主要防線。而哈薩克的阿斯塔納以南一直到巴爾喀什湖再一直向南延伸到阿富汗邊境,大體上就是後世的塔吉克國境內,這一漫長的地區是第四集團軍的防線。
而鄂木斯克以及鄂木斯克以北的防線是由俄羅斯國防軍負責,而鄂木斯克以東地區,也就是俄羅斯共和國的腹地包括西伯利亞鐵路沿線地區已經沒有了中國駐軍。
根據1940年中國和蘇俄簽訂的停戰協議中,雖然沒有劃定邊境線,只用了軍事控制區的名義,中亞以及俄羅斯的控制區劃分是以各國實際軍事控制區進行劃分的。西比利亞地區以鄂木斯克為分界線,鄂木斯克以東,包括鄂木斯克在內的地區都是俄羅斯共和國所控制,以鄂木斯克為基點,蘇俄和俄羅斯共和國的分界線大體上是程直線向南北延伸。
在中亞也就是哈薩克地區,從鄂木斯克向南延伸到阿斯塔納再延伸到卡拉幹達,然後繼續向略微偏東南方向延伸,到達巴爾喀什湖西北部的莫英特,然後略微偏向西南延伸到塔拉茲,然後繼續南向達到紐曼幹、並一路南下到阿富汗邊境。這一條線就是蘇俄和中國的分界線。以西地區就是蘇俄控制區,以東就是中國控制區,其中的幾個主要城市比如阿斯塔納以及塔什干都是蘇俄控制,而阿斯塔納南部的卡拉幹達以及塔拉茲和紐曼幹則是中國所控制。
而中亞鐵路位於中國控制區的那一段自然也是中國所控制,而這一段鐵路也是中國駐紮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地區的第四集團軍以及第五集團軍最為重要的補給線,被中國稱之為新塔鐵路,從俄羅斯境內的新西伯利亞市出發,接通了西伯利亞鐵路後向南延伸到巴爾喀什湖東部地區,接通了中國西北鐵路,然後繼續向南延伸到阿拉木圖,再轉道向西抵達塔拉茲。這一段新塔線連線了西比利亞鐵路和中國的西北鐵路,並延伸到哈薩克的西南部地區,成為了中**隊在中亞地區最為重要的補給通道,此外為了進一步加強中亞駐軍的補給能力,中國的西北鐵路實際上並沒有停止在國內,過了阿拉山口後繼續向西北延伸,在阿克鬥卡接通了新塔鐵路後又是繼續向西修築,沿著巴爾喀什湖北岸修築到莫英特。這一段被稱為為阿莫線,是屬於西北鐵路延伸的正常鐵路,而過了莫英特後還有一段向北方修築一直到卡拉幹達的軍用鐵路,這一段鐵路由於處於中蘇軍事對持線附近,中國也沒打算修築的太好,就是按照軍用臨時鐵路的標準修築了一條鐵路,稱之為莫卡線,從莫英特向南方向也有一段不太長的軍用臨時鐵路。
而中國在中亞地區的駐軍,基本上就是分部在這些鐵路沿線上,其中新塔鐵路、西北鐵路相交匯的阿克卡拉也就成為極為重要的交通戰略要地,其中的阿克卡拉火車站是西北地區最為繁忙,同時也是防備最為森嚴的火車站,可以說這個地區就是中國在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地區駐軍的大本營,不但重兵把守而且還囤積了近乎海量的軍用物資,而第四集團軍的司令部就是駐紮在阿克卡拉。
1940年中國和蘇俄簽訂的停戰協議中劃分了雙方的軍事控制區,但是並沒有涉及到主權的範疇,蘇俄可沒有承認中國控制權的領土是中國領土,中國也沒有承認蘇俄佔領區的合法性。停戰歸停戰,但是主權問題一般卻是談不攏的,硬要解決除了戰爭別無他法。
而根據中國和俄羅斯共和國曆年簽訂,尤其是最為重要的中俄南京條約,裡頭也並沒有說中國所控制的這一大片中亞領土是劃分給中國的。
從表面的法律層面而言,這些中國控制區是蘇俄以及俄羅斯共和國都宣誓主權的領土,俄羅斯共和國也一直試圖從中國手中收回這些領土。(PS:對於中亞局勢,如果需要更直觀的瞭解,可到Q群35923224群共享檢視中亞局勢圖)
但是陳敬雲又不會傻子,自然不會把這些領土直接送給俄羅斯共和國,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