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被轟炸,其次,也得讓中國海軍把主力不能一窩蜂的都擠在東海海域,要不然日‘本人怎麼敢大規模調動海軍出兵東南亞地區啊,去年日‘本進攻印尼的時候,他們的海軍主力可是依舊雲集九州海域,防止中國海軍的突襲,派往印尼的只是一支小規模艦隊而已。
也就是說,要想讓日‘本進攻南太平洋地區,必須打消日‘本對中國的軍事顧慮,為此,中日的秘密談判中,日‘本方面提出了海空軍事緩衝區這個構想,以緩解中日兩國間的軍事對持關係。
海空軍事緩衝區的構想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空軍方面,日‘本方面承諾不在九州、本州西部地區部署遠端轟炸機、而中國則是承諾不在朝鮮部署遠端轟炸機,也就是說雙方不對彼此部署進攻性空中力量,但是對防禦性的戰鬥機部署不做限制。
第二點就是海軍方面,中日兩國約定東海、日本海為海上緩衝區域,雙方部署的海軍兵力只能保持在一定比例,而具體部署數額由兩國再另行協商,此外兩國海軍這兩個海域的活動必須通報對方,尤其是遠洋訓練等內容必須通報對方。
這裡頭中日兩國都是有著戒備,日‘本人怕中國海軍襲擊自己的海岸線,但是陳敬雲也怕日‘本冒險給上海來一次大規模空襲啊,要是珍珠港空襲變成了上海空襲,那陳敬雲不得哭死。
這個海空軍事緩衝區的構想基本上就是為了打消兩國的軍事敵意的,限制的都是進攻性的力量,但是不會對防禦性力量做出限制。
只有當中國和日‘本的軍事對持沒有這麼嚴重的時候,中日兩國才可能抽調出海軍主力進行對外的擴張,對於中國來說如此,對於日‘本來說同樣如此。
六月九號,中日在南京簽訂‘中日友好合作條約’為了避免刺激英美,此份條約是以密約的形勢存在,而條約剛簽訂,中日兩國的海空軍相繼撤出了對馬海峽以及東海等區域,只保持必定的防禦兵力,日本方面開始向印度尼西亞方向增兵並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動員,他們已經在為參戰進行最後的準備。
中日密約剛簽訂不久,六月十三號,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俄宣戰並發動了規模宏大的進攻!
第七百八十章 蘇德戰爭(一)
六月十三號無疑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天,其重要性甚至比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的那天更加重要,如果說1939和1940年這兩年戰爭只侷限在歐洲地區以及亞洲地區的小規模衝突的話,那麼1941年六月份德國發動了對蘇俄的進攻,則是宣示著這場世界戰爭已經正式進入了最為**的階段。
嚴格上說起來,蘇俄也不是剛開始參與這場世界大戰,1939年底和1940年初那幾個月的蘇芬戰爭,1940年處的中蘇奧拉夫衝突都可以認定是這場世界大戰的一部分,而這兩場戰爭也是徹底暴露出來了蘇俄軍隊的素質並沒有他的數量那麼讓人懼怕。
中蘇奧拉夫衝突的過程雖然還不被外人所得之,中蘇兩國都宣傳己方在衝突中獲得了勝利,中方說的是殲滅了多少多少蘇軍,攻克了奧拉夫等數個重要地區,而蘇俄方面則是宣揚蘇軍戰鬥力強悍,以弱勢兵力抵抗了中軍龐大兵力的進攻,並粉碎了中軍快速突進的戰略企圖,把中國逼到了談判桌上來,不管如何宣揚,其實那只是一場有著極大侷限性的武裝衝突而已,根本無法談及雙方誰勝誰負,因為儘管從衝突的前面五六個小時而言,當時是中國佔據了優勢,但是當時中國第四裝甲軍達到了預定作戰目的後就停止了進攻,而當時蘇軍也是完成了緊急調動,經過一夜的混亂後已經是調集重兵準備進行戰略防禦作戰,而當時除非雙方爆發全面的戰爭,中方投入更多的部隊,不然實際上也是無法突破蘇軍的防禦。
不管奧拉夫戰役的勝負如何,但是蘇軍在這一場戰役中卻是暴露出來了眾多的缺陷,讓中國看到了蘇軍的眾多弱點,實際上蘇軍當初戰鬥力低下在蘇芬戰爭中就已經得到了充分體現,蘇軍雖然在蘇芬戰爭中取得了戰略勝利,但是蘇軍當時依靠的卻是遠遠超過出蘇芬的部隊數量,普通的步兵就不說了,坦克,飛機等這些技術性的兵器投入幾乎是芬蘭的十幾倍以上,蘇芬戰爭中蘇俄先後累計投入各種坦克數量高達數千輛,而當時芬蘭的坦克擁有量不過才一百多架而已,而戰爭中蘇俄損失的坦克數量也非常驚人,眾多裝甲部隊幾乎成建制的被殲滅,少數的芬蘭坦克兵甚至能夠取得駕駛一輛坦克擊毀十餘架蘇軍坦克的戰績。
蘇軍在蘇芬戰爭以及中蘇奧拉夫衝突中所暴露出來的戰鬥力低下極大的增加了希特勒進攻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