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裡頭有著玉碎這個名詞,而在中國陸軍裡頭,也曾經出現過數次營級部隊被包圍殲滅的事情,而在最後關頭,指揮官們都會用上這麼一個詞彙“共存亡”以表示到了最後關頭,不是突圍無望就是說戰之最後一人。而翁舒同身為一名中校營長,在校級以上軍官不上陣的中國陸軍傳統裡,等到他也拿著槍上陣的時候,基本是戰局已經到了無可挽回之地步了。
在給師部發文了後,翁舒同開始在隆隆炮聲中展開信紙,然後在昏暗的燈光中寫了起來:
“父親大人:幼時曾聞大人言‘華夏之崛起,必將踐踏敵我之血!吾深以為同,方從戎誓將以敵我之血助華夏之崛起。今日華夏之崛起需吾之血,豈能拒之,吾已決用自身之血助華夏偉業一臂之力。為黨‘國大業而殉,此事光榮至極,大人自可理解,然恐母親大人傷懷,還望慰之。另子翔年幼,日後還需對其多加管教,其如願當使其再從戎馬之路。書至此,憶椿萱之容,不忍淚沾紙,縱有萬言欲書亦止於此間。不孝兒敬叩金安。”
第九百九十五章 譭譽參半的勝利
1945年4月20號夜,德軍集結十餘輛坦克在另外數十輛其他裝甲車輛的掩護下,以兩千餘兵力對波利卡斯特隆內的中國陸軍第六十七步兵師所屬的第6732步兵營發起猛攻,第6732營雖然進行了頑強抵抗,一夜的頑強抵抗至少殺傷了三四百名的敵軍,然由於兵力相差巨大,並且無法得到有力的增援,於次日也就是四月二十一號黎明時分,第6732步兵營殘部被德軍驅除出波利卡斯特隆。
至此第6732步兵營在苦守了波利卡斯特隆三天後被迫撤出,以避免被包圍全殲的命運,和部署在外圍的第二步兵連、第四步兵連殘部匯合後,該營之總兵力只剩下六百餘人而已,其中包包括傷員在內。而戰前該營兵力可是達到了千人規模,也就是說在這個小小的波利卡斯特隆戰役中,該營至少有四百將士殉國。
當然儘管他們被打出了波利卡斯特隆,但是他們據堅城而守,也給正面進攻的德軍造成了重大殺傷。
為了進攻這個小小的波利卡斯特隆,德軍除了在三天前就抽調了四千多人外加十多輛坦克進攻外,在後續兩天的作戰中,又是派遣了兩個坦克連共約三十多輛的坦克或突擊炮參戰,另外增援了一個步兵團上來。
全部加起來的話,德軍為了攻克這個小小的波利卡斯特隆,參戰兵力達到了七千餘人,五十餘輛坦克或突擊炮。這完全就是一個小步兵師的實力了,而第6732步兵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機械化步兵營,他們只有千人兵力,四輛突擊炮而已。
然而儘管處於絕對的兵力劣勢下,第6732步兵營還是給德軍造成了重大殺傷,該役德軍傷亡人數過半,達到了三千餘人,和第6732營的戰損比達到了驚人的八比一,另外還有二十餘輛坦克或突擊炮被擊毀。
由於第6732步兵營的堅決抵抗,雖然最後失敗了,但也是重創了該部德軍,使得了該部德軍即便攻克了波利卡斯特隆也無法繼續向西反攻。
而該戰役中,第6732步兵營營長翁舒同少校於四月二十一號凌晨兩點殉國,該營指揮權由副營長安雲慶上尉接管,而在黎明時分該營面臨著和敵軍最後包圍態勢之際,安雲慶上尉以保全實力再守波利卡斯特隆的那座石橋為理由,下令部隊撤退。
此舉儘管從當時的戰術選擇而言,他的選擇是正確的,畢竟波利卡斯特隆這個小鎮雖然丟失了,但是還有一座橋要守了,如果守住了那座橋,那麼就能夠等待第三師部隊的增援,併為反攻波利卡斯特隆創造有利條件。然而儘管從理智上來說他的選擇是正確的,但是他依舊違背了翁舒同最後的命令:堅守至最後一人,同時違背了第六十七師師部要求該營堅守波利卡斯特隆的戰術要求。
這一場小小的波利卡斯特隆戰役,造就了一位被國民廣泛認同的戰爭英雄“翁舒同”尤其是他在當夜寫的遺書被發現後,幾乎是打動了所有國人的心,在普通國民們看來,一個天天打勝仗的將軍他們已經看多了,但是悲情英雄卻是少見,而翁舒同很明顯就符合了這樣的要求:顯赫的家族出身、優秀的軍校成績、作戰中又是英勇果敢,死戰不退,最最重要的是,他死了。他如果不死,沒有人會在意他,關鍵的是他死了,而死了的人總是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的。
這場戰役同樣造就了一個被國人廣泛指責的逃兵“安雲慶”。儘管任何一個理智的軍人都能夠看得出來安雲慶上尉當時的戰術選擇是正確,他選擇了撤退並守住了波利卡斯特隆大橋一天一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