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部分(3 / 4)

小說:辛亥大軍閥 作者:換裁判

給出屬於自己的意見,免的下面人亂搞,比如這坦克,現在歐洲那邊的坦克設計亂七八糟的,比如幾噸重的超輕型坦克,又比如重大四十五噸的多炮塔坦克,歐洲那邊的坦克設計沒有找到方向,也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一些設計人員,陳敬雲可是已經槍斃過兩次陸軍提出的多炮塔重型坦克的研發計劃了。中國技術人員不多,錢也不多,可沒有資本浪費到這些無用的費用上頭去。

所以陳敬雲對於坦克的坦克一直都是比較關注,而且也讓都是一直堅持著自己的設計理念,那就是防護和速度以及火力要達到一個相對的均衡,在這個均衡的前提上,一定程度上可以側重機動性,而這種坦克的設計直接體現出來的就是中國裝甲部隊的高速機動作戰的理念了。

不同於歐洲那邊,他們現在還是堅持著一戰後期式的坦克為步兵提供支援模式,所以他們研發的坦克大多是龜速重甲坦克。

左玉剛聽到陳敬雲問起新式坦克的研發,仔細考慮了會後才道:“新一代坦克的研發工作這樣幾年一直都沒停下來過,只不過一直都沒拿出一個好的設計!而裝甲部隊這邊也是需要補充坦克的,所以適當的改進現有的T6式坦克也是迫不得已的辦法!”

左玉剛在中日戰爭時,其指揮下的裝甲部隊一如既往的發揮出了他剛猛進攻的作戰風格,當年左玉剛帶領步兵的時候就敢這麼打了,現在帶著火力更為強大,機動力更加優良的的裝甲部隊更是打的剛猛無比,幾乎從跨過鴨綠江的那一刻起,他指揮下的裝甲部隊就一直戰鬥在最前線,並且在平壤戰役後火速奔赴釜山,在日軍大規模增援釜山之前攻克了釜山這個要塞。

裝甲部隊取得了赫赫的戰功,自然是讓一大票裝甲部隊裡的將領受益匪淺,比如唐強就是在戰後被調任到裝甲司任職副司長,並晉升為少將軍銜,這個跨度讓他如願以償的踏入到了將軍的階層,邁向了共和國的真正權貴階層中來。

第二裝甲師的師長,裝甲部隊的創始人方大山也是在去年被晉升為中將,並擔任繼續擔任第二裝甲師的師長。

作為整個裝甲叢集的指揮官,左玉剛雖然沒有在戰後第一時間內得到了晉升,但是在1924年七月份陳敬雲親自主持的晉升儀式上,左玉剛和梁訓勤兩人被順利的晉升為上將,隨後在今年的一月份,陳敬雲又是晉升了首次進入國家軍事委員會擔任委員的李連陽為上將。讓中國的現役上將達到了九名。

此外,陳敬雲還晉升了一大批的中將,之所以晉升這麼多的中將,那是因為在中日戰爭時期,陸軍就已經深感單單靠一個軍級指揮部是很難直接指揮五六個師甚至十幾個師進行作戰的,要知道當時入朝作戰的時候,第八軍最多時可是指揮過高達七八個師,總兵力十餘萬人。

而實際作戰中,一般都會抽調兩到三個師組成一個臨時兵團參與具體戰役的作戰。

中日戰爭結束後,陸軍想要把這個臨時兵團的模式給固定下來,所以就給陳敬雲提出了建議,要在全軍當中設立二十個軍,以三個師為一個軍把軍級的編制給固定下來,陳敬雲覺得也是,現在參加一場大規模的戰役已經不會一個軍的事情了,而是好幾個軍一起的事情,所以以後的戰略指揮機構將會是集團軍的模式了。索性也就讓軍級給固定下來。

於是乎,中國的軍級編制就從之前的十二個增加到了二十個,並首次固定了軍級編制。

左玉剛被晉升為上將後,其實際職務就是國家軍事委員會的中央軍事委員。不但他是這樣,沈綱他們那些上將全都是這樣,而且大多也沒有擔任具體的軍職,中國目前的九大現役上將裡頭,也就馬成繼續擔任參謀部總長,李繼民是中國駐俄部隊總司令,其他的人都是沒有繼續擔任實職了。現在中國的那些軍長們清一色的是中將,而普通的師長們以及獨立旅的旅長們清一色的少將,至於幾個裝甲由於特殊性所以少將和中將師長都有。

左玉剛平日裡待在南京也沒什麼事,大多數時間都用在了研究裝甲部隊的作戰上面,並且也參與了新式坦克的研發。

根據中日戰爭的經驗,左玉剛是認為新一代坦克不但要擁有更優良的防護能力和更強大的火力,而且機動性也必須得到提高,在滿足以上這些條件之前,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靠性。

左玉剛非常清楚,中國現在大規模裝備的T6和T7坦克效能上算得上優良,但是這可靠性實在是太差。

所以現在中國的坦克研發難點不在於更大威力的坦克炮,也不在於更好的防護和更快的速度,其難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可靠性。此外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