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已經抬高了進口關稅,不過那時候提高的主要是紡織等輕工業產品,而且提高的幅度有限。而這一次面對全球所有國家都是大幅度提高關稅,中國也是被迫順應潮流,於1930年裡相繼提高了幾乎所有進口商品的進口關稅,不但大幅度提高了輕工業以及奢侈品的進口關稅,而且對於以往都是實施較低稅額的高精密產品以及糧食也是相應提高了稅收額度。
各國都是大幅度提高了進口關稅,幾乎短短几個月裡,全球範圍內的貿易壁壘就是形成,幾乎所有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都是受到了重創。
中國受到了的衝擊雖然也比較大,但是受益於國內大幅度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適當的軍備擴充套件,雖然國內經濟依舊持續低迷,但是好歹沒徹底崩潰,勉強還能維持下去,而這種情況相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已經是好很多了。
美國不用說了,天天都有銀行破產,胡佛總統雖然絞盡了腦汁但是也是沒辦法讓局勢好轉,反而因為他自己提出的貿易關稅進一步讓美國的出口市場受到了重創,失業人群一天比一天多,滿大街都是找工作的人,哪怕是曾經讓美國人引以為傲的中產階級家庭裡,不少人都是開始領起了救濟食物。
歐洲那邊也是焦頭爛額,動盪不安。
而這個時候,中國的鄰居,近百年來的敵人日‘本那邊情況更悲慘一些。
說起來,其實日‘本人也是挺倒黴的,雖然說在一戰期間撈取了大量的利益,但是在戰後經濟危機裡也是受到了一定的創傷,加上那幾年中國對日‘本採取敵視態度,對日‘本出口中國的商品尤其是洋布徵收高額的稅收,讓那幾年的日‘本很不好過。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為了發展海軍投下去了太多的資源,讓原本就是經濟發展不算良好的日‘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然而真正的悲劇來之於1923年的中日戰爭,說實話,如果只是死傷十幾萬陸軍的話,對於一個近代化國家而言不算什麼,不會傷筋動骨,但是一場中日戰爭後,日‘本被迫把臺灣還給了中國,此外還失去了大量在東北地區的利益,單單一個滿鐵就讓日‘本損失慘重了。
中日戰爭戰敗又加上1923年9月份的關東大地震,讓日‘本經濟是雪上加霜,當年日‘本政府為了救災,發行了大量針對關東大地震的‘救災票據’。這是一款由政府直接提供,銀行貼現的災區支票,,而這一措施可以說成為了日‘本經濟在整個二十年代中後期的噩夢,並直接引導了1927年日‘本金融經濟危機的爆發,不但有新財閥鈴木商店破產,而且令整個日‘本銀行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這日‘本的經濟狀況本來就夠悲劇的了,偏偏1929年美國那邊還爆發了經濟危機,然後直接重創了日‘本的進出口貿易,1928年的近四十億日元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到了1930年的時候,直接爆降到只有三十億日元不到。工業產值從七十多億元的高點降低到只有五十多億元。1930年破產企業高達近千家,破產和停止營業的銀行高達六十餘家。
可以說,日‘本在這一次的經濟危機裡受到的影響遠遠要比中國嚴重的多,其根本原因就是日‘本自身資源和市場都貧乏,工業經濟嚴重依賴於國際貿易,所以當出口市場萎縮了後,給日‘本經濟帶來的影響是致命的。
這一點從日‘本國內的農產品物價降低就可以看的出來,商品化較高的農產品糧食和蠶繭是日‘本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而經濟危機後這些商品的價格連年下跌,1930年上半年日‘本的每擔大米的價格為二十七日元左右,但是到了下半年後只有十七日元。然而每擔大米所需要的生產成本就是二十七到二十八日元左右,所以糧食雖然豐收,但是農民的收入依舊銳減甚至出現破產的情況。蠶繭也同樣如此,從1929年到1930年後,蠶繭的價格下跌了50%以上。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日‘本乃至歐洲、美國等國家都相繼提高農產業進口關稅的原因,因為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農產品的價格都大幅度下降,為了保證農民的利益,中國必須提高農產品的關稅,拉高國內農產品的價格,保障農民的利益。
經濟危機使得日‘本的經濟已經即將陷入全面崩潰的階段,而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儘管作出了多項措施,但是並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中國和日‘本不同,中國哪怕是出口業受到了重創,但是依舊有著部分國內需求支撐著,而這種國內需求在陳敬雲實施了大規模基建之後得到了快速膨脹。然而日‘本呢,日‘本是一個缺乏資源甚至缺乏內部市場的國家,他的經濟體系主要是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