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的公主是下嫁可不是搶婚逼婚,唐太宗哪能吃這個癟,不肯答應,並下令松州都智韓威就地攻打吐蕃軍,不料松州兵力實在有點少,被吐蕃給打敗了。
訊息傳出,唐王朝的一些屬藩如南詔就成了牆頭草,紛紛掉頭歸附吐蕃。閻州刺史別叢臥施和諾州刺史把利步利也跟著連人帶城地投降。
喜歡以少勝多的李世民發覺自己這次確實低估了對手,遂正式下詔發兵,以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執失思力為白蘭道、右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左領軍將軍劉簡為洮河道行軍總管,領兵5萬###20萬吐蕃軍。這一次兵力戰法都很得當,吐蕃兵敗而返。
曲折求婚路(2)
回到拉薩之後,松贊干布派使者向唐王朝上表謝罪,同時仍然不屈不撓地提出請婚。這一次,唐太宗終於點了頭,賞識這位年青贊普的性情,並承認吐蕃的實力堪配公主下嫁。
於是,貞觀十四年的冬天,雪域使者、松贊干布的重臣大相祿東贊(大相即宰相。祿東贊又稱噶爾東贊)率領一百多位大臣騎士,帶著 “一等金綠綾緞衣服”和“鑲嵌著紅寶石的琉璃鎧甲”等大量黃金寶物來到了長安迎請公主。
有了前面這一系列的風波,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流傳“唐太宗六難求婚使”的故事了。
故事說,祿東贊面見唐太宗的時候,前來求婚的有好幾國,於是唐太宗給眾人出了六道智力題,最後只有祿東贊全部回答出來,這才最後敲定將公主下嫁吐蕃。
終於,祿東贊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貞觀十五年的初春正月,唐太宗李世民當著印度、波斯、格薩、韃靼等多國使臣的面前,公開宣佈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做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王妃的訊息。
大概是祿東贊把任務完成得太圓滿,智力題回答得太好,本身又是吐蕃國的大倫,唐太宗對他很是賞識,封其為右衛大將軍。最後還把自己的外孫女段氏封做公主嫁給了祿東贊。(見於《資治通鑑》,據說賞識的原因是“善應對”,難道說真有智力題?就算沒有智力題,兩國開啟了一仗,貞觀群臣對吐蕃使臣的措辭中夾槍帶棒也是可以想象的,能應付得了確實要水平。另外還要做一個小小的糾正:太宗不可能有姓段的外孫女。唐朝只有高祖李淵的高密公主嫁給了尚書段綸,假使真有賜婚,段氏也應該是李淵的外孫女)。
。 想看書來
文成入藏(1)
由於當時的吐蕃文化相對落後,唐太宗為文成公主準備了豐厚的嫁妝。其中不但有各種五行經典、工藝技術、紡織農稼,還有醫學論著和醫療器械,而最珍貴的一件陪嫁,則是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唐太宗還派自己的族弟、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節護送公主。(據說文成公主就是李道宗的女兒?)
當一應事宜都準備妥當之後,貞觀十五年的正月,宗室之女文成公主便隨著吐蕃請婚使節踏上了西去的道路。那尊珍貴的佛像則供奉在一輛木輪車上,由力士嘉嘉拉嘎和魯嘎牽引,也和她一路同行。而這漫長的路途,成為富於想象和傳奇的路,文成公主所到之處,留下了數不盡的瑰麗傳說。
最著名的傳說莫過於青海湖的由來。高原上的藏族人嚮往遙遠的大海,高原上的湖泊幾乎都被他們以“海子”命名。在漢時它被稱為“西海”,藏名“措溫波”,蒙名“庫庫諾爾”,也被稱為“卑禾羌海”,據說它就是遠古的瑤池,也是中國曆代帝王公祭的“聖湖”,“青海湖”這個名字就是唐玄宗所封,他同時封青海湖神為“廣潤公”。
在藏民的傳說中,唐太宗為了不讓公主過於思念家鄉,特賜她一面寶鏡,無論她去到哪裡,鏡中都能顯出長安的景象,還給她用黃金各鑄了日月之形相伴。當送親的車隊來到唐蕃分界之地、準備棄轎乘馬的時候,文成公主再一次從鏡中看了一眼家鄉的景象,為了能夠專心走好未來的人生,她沒有將寶鏡帶走。這面留下的寶鏡便成了美麗的青海湖,那黃金鑄就的日月則成了日月山。她一面走一面流淚,流成了“倒淌河”,所以才會“天下江河皆東去,唯有此水向西流。”
林芝地區的門巴族,有一種女子披羊皮為飾的風俗,少女披羊尾和四條腿俱全的小羊皮、成年女子披牛犢皮或山頭皮。這其中的傳說也與文成公主有關。據說她入藏時,為了辟邪曾經身披獸皮,後來途經此地,將用過的獸皮賜給了門巴侍女,從此沿襲至今。
當然,文成公主留下的不僅僅是虛構的傳說,更多的是沿路留下的禮樂衣冠記憶。據記載,雍正年間果親王允禮曾經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