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單破殺手的刀法(2 / 3)

小說:民國之國術宗師 作者:王清談

些人引薦的親戚朋友,見到王洪,這個武痴就讓王洪現在開始教人。

他連學費幫著王洪定了下來,直接把他師父教內房徒弟的價碼搬了過來。

想到這些人是掏真金白錢學刀的,王洪只能答應今天先教上一場。

在李帥出去叫人的時候,他就開始給父母寫信。

王洪把加入義勇軍的事情隱了起來,只寫娶趙婧之的前前後後,又說他現在躲起來教拳養家,等路通了就帶趙婧之回山東,又替岳父這邊問候了下。

寫好後,留下了李帥的聯絡地址。

等人來的差不多了,他開始了第一次正式教學。

王洪只是拿出一套刀,而不是收徒弟,所以他沒有讓這些人叫他師父。

武術圈裡,師徒相稱是有一套規矩的,這中間分三個時期。

中華文化中,天地君親師,是五倫。

明清交替時,文人統稱師者為先生。武術方面,師父一詞,還是事師如事父的尊稱,這個職業的正式稱呼還是教師、教頭,學者口稱師傅。

到了清朝中期,江湖中出現了內外三親的說法。內三親為父母、兄弟、子女,外三親是岳父、義父、師父。師父這兩個字一叫,便成了與岳父義父同等的外親,這說法明顯高抬了師父的地位,一下讓原本叫師傅的授道解惑之師,應該象尊敬父親那樣去尊重的老師,變成了與父母有等同權力的長輩。文人之外的行業,包括武術界,馬上都轉用師就是父的師父二字。

很多行業的拜師貼就是賣身契,為學某門手藝,數年內盡從吩咐、打罵隨意、生死勿論等等字樣就寫在那貼子上。各種作坊式的行當從此封鎖自閉起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是從這時發展壯大的。

這一時期的武術界拜師儀式上,香案上供著武聖關公或者本門祖師爺,要行遞貼叩拜之禮。

紅色的拜師貼,寬四長七,寫著徒弟的姓名、出生年月、於何時拜於師父門下,還得註明所學門派、師祖師爺的姓名,以及薦師(引薦人)、保師(見證人)姓名,行三跪九叩大禮。

進入民國時代,有武學大家不覺得武術僅是門手藝,把武術當做一門學問來研究,就按照學問界的方式,便把師父這種偏離本質的名稱改成了老師。

再到抗戰後期,武術家們受時代的影響,收徒時都取消了三叩九拜,改為鞠躬和合影留念的方式。

三叩九拜,也是清朝開始氾濫亂用的禮節。之前只用這個頂級禮節拜祭天、地和祖先,到了滿清,從上到下開始不要臉起來,不但皇帝敢接這個禮,民間活著的長輩也敢接了,再然後,底層的手工作坊業集體不要臉。這是題外話了。

由此,王洪先把規矩說清楚了,立這暗場只跟大家交流一套刀法,大家不是師徒關係,而是學校那種師生關係。他會毫無保留的把刀法托盤而出,收取學費只是讓他能夠生活,僅此。

說是王洪這是在賣套刀,也有些像,可更多的,卻像學校一樣在傳播學問。

王洪先讓所有人練那個跑山練刀的方法,這個辦法,可以快速提高體力,身法也在其中,也能適應手腕與刀的結合。

就這一個簡單的基本功,就把學刀的十來個人練的死去活來,這還是場地小,一次只能有兩三個人跑上一小會。說來說去,還是他們平時學的練的都是花刀,沒那麼激烈的動作。

在中間休息時,王洪演示了這刀法的實戰。

他讓李帥拿幾根木棍,放慢了動作,讓大家都看到不成樣子的刀法,如何在實戰中起到作用。

王洪示範起來十分銳利,這些學刀的人才知道,這辦法不是隨便拿出來糊弄人的。

找王洪學實戰刀法的,也都是識貨的,問清了王洪練到什麼程度才能進行下一步後,就咬著牙練了下來。

王洪也沒藏私,在這些人掌握了這個基礎動作後,開始講些刀的知識、如何開刃、養刀和一些練刀的雜法。

選自己用的刀,捧刀齊耳的長度比較合適,重量二三市斤,多數人拿著不累的平衡點(刀的重心)在護手(也叫刀盤)前一寸二三。這個不是絕對,還要在刀法有成後,再根據自己的身材和喜好去調整,沒有一把什麼人都合適的寶刀。

實戰的刀並不是整個刀刃全部開刃,而是根據自己刀法的風格和控制刀的能力,自行開刃,但多數都只開到一半,很多用刀的好手,就只在刀頭開上半尺多的刃口。

用刀的人不能怕刀,所以有人沒事就給刀上油盯著刀看,有人把刀吊起來回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